網頁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著名日本動漫畫(Famous Japanese Animations or Comics)-2023

日本動畫(アニメAnime),又叫日式動畫,是指日本出品的動畫作品,主要通過電視播出。除了一些原創作品以外,一般是由漫畫、繪本、小說、輕小說或者遊戲的改編而成,常常根據不同的觀眾受眾分為不同的風格和流派。並且會搭配相關的流行歌曲與專輯等音樂作品,甚至也會製作發行相關的電子遊戲。

日本動畫的題材非常廣泛,涵蓋了科幻、奇幻、冒險、喜劇、愛情、懸疑、推理、歷史、體育等各個領域。日本動畫在世界享有盛譽,其精湛的製作技術、豐富的題材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畫面精美,故事情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

最早的日本商業動畫可以追溯到1917年。1960年代「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大大推動了日本動畫產業的發展。

日本動畫業目430家動畫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動畫公司包括MADHOUSE、吉卜力工作室、GAINAX、東映動畫、京都動畫、TMS娛樂、日昇動畫、新銳動畫、Production I.GBONESOLM、創通和日本動畫等,主要位於日本的東京都與京都府。一般來說,對於日本動畫,作為一個整體,在日本國外的世界各國的市場比日本動畫日本國內的市場大,其國外市場化包括製作有世界各國配音或者字幕的DVD以及電視動畫。日本動畫的盛行也使得其他非日本動畫作品也採用類似的風格,但這類作品一般會歸類為受日本動畫影響的動畫。日本動漫畫可說是日本文創產業最成功的代表,已經不只是產業甚至是文化的象徵之一。

動畫片常會依目標觀眾分類,例如分類為少年動畫、少女動畫及不同類型的成人動畫。少年動畫及少女動畫有時會加入男孩或女孩都有興趣的元素,試圖爭取更多的讀者認同。成人動畫可能是步調較慢,或是描寫主題不是青少年喜好的內容,也有些成人動畫中有一些成人的主題及場景。有些成人動畫中有包括色情有關的主題,在日本會標示為R18

日本動畫始於20世紀初。當時日本的電影工作者開始嘗試使用還在法國、德國、美國、俄國等地試驗的動畫技術。已知最早的日本動畫拍攝於1917年《塙凹內名刀之卷》,這是一部2分鐘的短篇動畫,講述了一個武士拿別人試他的新刀,但反而被打敗的故事。早期的先鋒者有下川凹天、幸內純一、北山清太郎,被稱為「日本動畫之父」。

隨後日本的製作人做過很多動畫製作的嘗試。第一套廣泛流行的動畫連續劇是1963年手塚治蟲的《原子小金剛》。

1970年代期間,日本動畫進一步發展,與西方世界的動畫漸漸分離開來,並發展出獨特的類型,例如機器人動畫。該時期值得注意的動畫作品包括《鐵人28號》和《無敵鐵金剛》等。在這段期間,一些動畫製作人漸漸變得著名,特別是宮崎駿和押井守。

1980年代,日本的動畫在日本被接納為主流,並經歷了一個製作量迅速增長的時期,更發展出像日式漫畫這樣完整的公式。鋼彈系列作品的製作,以及高橋留美子的事業亦於這個年代開始。《阿基拉》於1988年創下了單一動畫製作費最高的紀錄。至1995年《新世紀福音戰士》播出,日本人看重了御宅族文化有著可觀的經濟利潤。由於日本動漫經濟的多元化的發展。近年來日本動漫收益仍然年年增長。

日本動畫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來了它被海外市場接受程度的提昇。動畫連續劇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攻殼機動隊》於日本大受歡迎,亦吸引了海外觀眾的注意。《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神隱少女》於2002年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並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而《攻殼機動隊》亦在2004年坎城影展上映。自平成時代以來,眾多女子動畫逐漸在擴大。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資料,2016年時世界上有百分之六十的動畫作品由日本製作。

隨著Netflix等網路平台的流行,加上新興動畫國家的發展,日本動漫畫製作受到了挑戰。根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2022年的調查,日本309家動畫製作公司有約四成虧損,是歷史最高記錄,每家工作室的銷售額低於3億日元,動畫製作市場連續兩年萎縮。而根據日本動畫協會的數據,截止2020年,電視動畫數量連續四年減少。


播映媒介

電視動畫:在電視裡播放的動畫,一般都是採取連載的方法,類似電視劇。按播放時間段的區別,分為深夜動畫與全日時段動畫。

OVA:全稱為Original Video Animation,意思是原創動畫錄映帶,沒有在電視或電影院放映過的動畫,現在一般以VCDDVDBD等發售。

劇場版動畫:即是電影版,在電影院播放的動畫。製作品質遠精於TV版,OVA版。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鐘,與電影等長。有的劇場版不一定有其對應的TV版。

Flag Counter

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二戰後台灣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Taiwan After WWII)-2023

 

image source:Internet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領土並沒有臺灣,那時臺灣是日本帝國領土。1940年代,國民黨於中國內戰失敗,最後決定遷來臺灣,而美國原本也準備放棄國民黨,直到1950年代,韓戰爆發,事情有了轉機,美國重新軍援國民黨,而美國的第七艦隊也就此巡弋了台海二十多年,直到美臺斷交,至韓戰後國民黨的情勢也就此穩定,不再有太大變化。就因為國民黨來臺,讓台灣牽扯到中國,無法順利跟二戰後很多殖民地一樣可以民族自決獨立。

到了1970年代美國軍援Tench級潛艦海獅與海豹潛艇給臺灣,就此開啟臺灣的潛艦之路,國際情勢的不利與中國不斷的政治打壓,讓臺灣的潛艦之路發展的一直非常崎嶇。

1980年代,臺灣與荷蘭合作發展半導體,而當時的荷蘭潛艇製造廠也面臨無船可造的歇業危機,這時剛好臺灣也缺潛艦,荷蘭政府最後批准出售六艘改良型旗魚級潛艦給台灣,也就是現在的劍龍級潛艇,但除了前兩艘後續的潛艦建造計畫由於中國壓力取消。而臺灣海軍最中意的德國209級卻始終沒有著落,最後經過不斷的外交努力斡旋也沒有成功。而荷蘭政府在1980年代後期也打算將主要用於外銷的海鰻級潛艦推銷給臺灣,但由於沒有國家使用過,海軍評估風險太高,最後也不了了之。

1990年代,柏林圍牆被推倒,東歐民主浪潮風起雲湧,前蘇聯也因此倒台,原本當時經濟狀況不佳的俄羅斯甚至打算出售基洛級潛艇與逆火式轟炸機給臺灣,但由於美方反對以及基洛級的技術也可能外流中國,最後計畫中止。

2000年代美國親台的小布希總統上臺,原本已經批准台灣提的三項包含潛艦技術技轉軍購案,但當時在野的國民黨不斷杯葛潛艦預算,前後總共擋69次。而原本美國也購入義大利的掃羅級潛艦準備供應臺灣海軍使用,但由於艦齡太高,被臺灣軍方拒絕。

2016年蔡政府上臺,另起台灣自製潛艇之路,也就是海昌計畫自製防禦潛艦(IDS),技術來源主要為歐美,戰系來自美國英國,而艇身則有濃濃英國前鋒級潛艇的風格,也傳出有韓國日本等國幫忙,但由於牽扯敏感,這裡簡單帶過。首艦海鯤號於2023/9/28命名下水,並將於10月起開始海試,預計2025年交給海軍服役。

具體來說,台灣新潛艦的技術來源包括:

  • 推進系統:由美國提供技術支援,採用柴油電動推進系統。

  • 戰鬥系統: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供技術支援,包括艦上武器系統、電子戰系統和通信系統等。

  • 聲納系統:由澳洲提供技術支援,採用被動聲納系統和主動聲納系統。

  • 艦體設計:由澳大利亞和英國提供技術支援,採用柴電潛艦的標準設計。

台灣新潛艦的艦型和性能,則是根據台灣的防禦需求和戰略考量,綜合多國的潛艦設計經驗,自行開發和調整的。新潛艦的建造工作由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負責,預計在 2025 年開始服役。  

而隨著第一艘IDS潛艦完工,除了拉法葉巡防艦已經開始升級搭配新戰系與武裝系統外,台灣的新一代二級主力巡防艦防空型與反潛型也將開始動工,未來除了外購3D相位旋轉雷達外,將搭配海劍二與雄風飛彈等國造武器。

Flag Counter

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二戰後挪威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Norway After WWII)-2023

 

挪威在二戰一開始保持中立,但仍難逃納粹德國的閃擊戰攻勢,最後不得不投降德國,二戰時德國有不少軍事措施遺留於此,包含挪威二戰後第一代服役的3K級潛艇就是德國遺留下來的。挪威在二戰後的潛艇用途主要用於近海防衛,因此服役的潛艇都是噸位較小的潛艇,而且主要都是來自於德國。而目前計畫中的最新型潛艇212CD級則是最早採用氫燃料電池當動力的AIP潛艇,挪威海軍預計在2029年讓第一艘服役,但目前相關資訊仍不明確。

Flag Counter

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二戰後土耳其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Turkey After WWII)-2023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曾經稱霸阿拉伯世界數百年,但好景不長,於一次大戰戰敗後解體,後來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末爾將軍領軍抵擋英法聯軍的侵略,重振土耳其聲威,並一直延續至今,土耳其共和國算阿拉伯世界最西化的國家,除了宗教信仰仍以回教為主,但實際上典章制度皆大幅度歐美化。土耳其扼守黑海的出口,控制俄羅斯黑海艦隊進出地中海的咽喉,海軍軍力也相當強盛。

土耳其海軍的發展策略比較接近韓國與西班牙,水面主力艦艇主要為美德系,有派里級與MEKO級巡防艦,除了還沒有神盾軍艦,與澳洲相同也引進西班牙的BPC自製,原本要搭配F-35B服役,但因引進俄羅斯的S-400防空飛彈惹怒美國,目前F-35A/B皆被取消交貨,而這些戰鬥機則被優先交貨給日本。至於水面下潛艦則也是德系為主,是209級的主要使用國之一,目前則開始最新的214級潛艇的建造。

Flag Counter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二戰後以色列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Israel After WWII)-2023

 

兩千多年前,猶太人建立的北國以色列王國與南國猶太王國先後被亞述帝國滅亡,從此猶太人開始流亡世界之旅。一戰後期英國首相貝耳福發表貝爾福宣言後,部分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開始回到原來的迦南應許之地,開啟後來猶太人重新建國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六百多萬歐洲猶太人死於納粹集中營,英美等同盟國同情猶太人的遭遇,因此允許他們回到現在的以色列重新建國,但也造成原來居住在這片土地的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遭到極大壓縮,只能居住在土地狹小的屯墾區,也就是後來一連串以阿衝突的遠因,而以色列建國後,從世界各地陸續返回的猶太人更多,而當地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更進一步壓縮,最後導致五次大規模以阿戰爭的爆發,最後全數由以色列獲勝。20007月,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主導下,以色列巴拉克和巴勒斯坦阿拉法特在大衛營舉行談判。然而,談判最後破裂,沒有取得任何新成果。巴拉克提出向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移交90%的西岸和加薩走廊領土的建議,但被阿拉法特拒絕,以阿衝突仍是難解,除非有更大的土地可以安置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否則這仍是個無解的問題

以色列雖然不是軍事超強但卻擁有世界最先進的飛彈與防空系統技術以及陸海空軍,加上有美英法等國的大力支持,除了最先進的空軍戰機,以色列也擁有自製的鐵穹防空系統,加上海內外以色列人始終團結一致對抗外侮,以色列才能在強敵環伺的阿拉伯世界屹立不搖。台灣的雄風反艦飛彈原始設計來自於以色列的加百列飛彈,而以色列目前也幫印度等國發展戰鬥機的雷達與射控系統來搭配色列製的先進空對空飛彈如Derby與巨蟒四型或五型AAM。

目前以色列自二戰建國後的潛艇直至目前皆由德國建造,而海豚二級是目前世界少數具備能發射搭配核子彈頭的彈道飛彈的傳統動力潛艇。

Flag Counter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二戰後加拿大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Canada After WWII)-2023

 

加拿大是目前世界陸地領土第二廣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聯邦,相鄰海域橫跨太平洋、北極海與大西洋,自然資源豐富,有豐富的森林產業供應世界紙漿生產,也有蘊藏量很高的礦業,加幣也很流通。加拿大境內多數為冰封的大地與海洋,但隨著近年全球暖化,北極圈海域融冰時間變長,其實也很適合SSN的活動,只是目前加拿大並無建造SSN的計劃。

二次大戰期間,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紐西蘭,皆派兵遠赴歐洲戰場參戰,並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也因此這三國算英美兩國與歐洲的重要盟邦,除了核子武器等敏感性戰略武器外,其餘先進武器多數皆可獲得,因此加拿大也曾經得到英國的莊嚴級航空母艦,並取得多數的英國製潛艦,目前潛艦主力是4艘維多利亞級,也就是英國的擁護者級。1990年代,由於香港將被中國收回,讓香港與台灣移民大幅度增加,千禧年後來自中國的移民投資客與留學生大增,已經對加拿大造成嚴重的國安問題,再加上北極融冰時間變長,俄羅斯與中國破冰船甚至商船隊在北極的活動也大幅度增加,對加拿大其實構成了嚴重的國安問題。

不過,由於旁邊的強大鄰居美國並沒有對加拿大有敵意,且幫助加拿大防守太平洋與大西洋的懬大海空域。加拿大到2023年除了要建造2艘結合運補艦與兩棲突擊艦的保護者級聯合後勤支援艦 ,與1526CSC用來取代原本4艘易洛魁級驅逐艦與12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以及建造5艘具備破冰船能力的哈利·迪沃夫級北極海面巡邏艦外,雖然造艦規模也很龐大,但造艦規模差了澳大利亞一大截,而且加拿大的潛艦也無發展SSN的計畫,短期也無建造大型神盾防空艦的遠大計劃,而是以較大量兼具防空艦功能的多用途艦艇取代。隨然曾想過引進法國西北風級LHD,但因為經費問題,計畫已經取消。

Flag Counter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二戰後巴西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Brazil After WWII)-2023

 

巴西領土廣大,是金磚四國之一,自然資源豐富,且境內的亞馬遜河流域可說是地球之肺,生物多樣性與豐富性可說是地表之冠,每年亞馬遜河從南美洲大陸流出大量亞馬遜雨林流域的有機質到大西洋,是大西洋藻類與浮游生物的重要養分,而這些藻類與浮游生物也為大西洋的魚類帶來大量的食物,是世界海洋生態系的重要生產要素。巴西里約的森巴嘉年華慶典也聞名於世。不過由於南美洲屬於美國後院加上歷史上非列強必爭之地,因此整個南美洲的軍力並不強,但由於南美洲的幅員與海域廣大,其實也很適合SSN的活動。

二戰後初期,巴西接收來自於英美的援助潛艇,但自兩國不再發展傳統動力潛艇後,巴西便轉向歐洲的德法兩國協助,先後得到209級與天蠍級的潛艇,並且皆獲得授權建造,而天蠍級更是有一艘將發展成SSN,算是法國核子動力潛艇技術的第一個輸出國。

Flag Counter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二戰後韓國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South Korea After WWII)-202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韓國依據民族自決成為獨立國家,但因為韓國共產黨作亂,朝鮮半島分裂為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1950年韓戰正式爆發,由美國主導的自由世界領軍大韓民國與蘇聯共產黨帶領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專制政權作戰,最後於1953年劃定北緯38度為停戰線,朝鮮半島正式分裂為南北韓。南韓目前自由民主且經濟發展成功並以韓流的影視音樂以及電子產品與汽車征服世界各國,但專制獨裁的北韓目前窮兵黷武、民生凋蔽與落後,被經濟制裁,是世界經濟排行的末段班。

1960年代後韓國與台灣、新加坡與香港並列亞洲四小龍,韓國創造了漢江奇蹟,經濟快速發展。原本南韓國民平均所得遠低於台灣,但隨著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勵精圖治,大力將韓國汽車與造船業甚至文創產業推廣到世界各地,到了千禧年後個人GDP正式超越台灣,且在2020年代正式邁入已開發國家,成為世界第十二大經濟體,不過2023年個人GDP又被台灣超過,但整體GDP已經達到1.7兆美元約是台灣的兩倍大,因為韓國人口約為台灣的兩倍。

韓國自199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海軍,而且戰略目標是成為具備遠洋戰力的藍水海軍,並且水面與水下艦隊的規模將達到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二分之一規模。不過隨著兩艘獨島級兩棲突擊艦正式服役,以及總計5艘的KDS-IIKDS-III美系神盾驅逐艦陸續服役,再加20艘攻擊型潛艇,實際海軍艦隊規模已經將近海上自衛隊的三分之二。而韓國海軍還有更遠大的計劃也就是發展中型航空母艦與核子動力攻擊潛艇SSN

韓國在軍備發展上受到的國際政治勢力的干擾較少,且韓國民族性很團結,幾乎一致性對抗外來侵略,也因此在潛艇發展上,受到的國際限制遠比台灣小,目前技術主要來自於德國。KSS-I就是德國的209型,而KSS-II則是德國214型,而德國甚至還授權韓國幫印尼海軍建造209型潛艦,最新的KSS-III則是韓國自主設計的AIP潛艇,當然德國的成分還是很大。

Flag Counter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二戰後印度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India After WWII)-2023

 

位處南亞印度次大陸的印度,人口眾多與幅員廣大,目前總人口數在2023年已經正式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總數最多的國家,而周邊的印度洋也相當遼闊,目前也是世界人口總數最高的民主國家。但延續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限制了國力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過種姓制度或許也是維持印度安定的主要力量,英國統治時期也沒有改變印度的種姓制度。不過印度工業總產值雖不是很大,目前卻也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太空科技與軟體產業發展。

印度自2010年代以後不僅在太空領域大有斬獲,無人探測船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僅晚於美俄兩國,而2023年的無人太空船也成功登陸月球南極。印度的殲敵者號SSBN也在2016年正式服役,宣告印度成為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俱樂部的第六個成員,而後續的SSN計劃也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中。印度海軍的第一艘自力發展航艦也正式在2022年服役,未來將朝三個航艦戰鬥群的戰略目標邁進。目前印度的GDP已經超越英法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印度的GDP也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印度與東協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將強化25個領域的工商業領域發展,讓印度的工業能力進一步提升,並讓印度的國民總生產毛額進一步提升。

由於科技與工業實力仍然遠不及西方先進工業國,軍工產業效率不彰一直是印度國防工業的弱點,光輝戰鬥機與阿瓊主力戰車都開發幾十年才成軍是具體範例,面臨服役後即顯得跟不上時代潮流。因此印度大力引進俄羅斯與法德義英等國的技術發展軍事科技。而印度的核子動力潛艦發展歷程比較接近比較接近法國,都是先開發SSBN,再開發SSN,而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技術發展目前主要是自力開發,目前則租借一艘俄羅斯的阿庫拉級SSN服役中。

Flag Counter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二戰後中國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China After WWII)-2023

 


中國的潛艇發展始於1950年代俄羅斯提供的Whisky級與Romeo級潛艇,尤其後來Romeo級更被授權建造發展成武漢級與明級,之後也在1960年代引進了柴電動力彈道飛彈潛艇Golf級。但後來中蘇交惡,蘇聯的潛艦技術援助中斷,直到1970年代中國才開發出第一艘核子動力潛艇漢級,而1970年代後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的潛艇技術特別是法國技術開始進入中國,才讓中國的潛艦技術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潛艇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1950-1970年代):這個階段中國主要依賴蘇聯援助發展潛艇。1953年,中國從蘇聯獲得了第一艘潛艇,並在蘇聯的幫助下建造了數艘仿蘇聯的潛艇。

  • 第二階段(1970-1990年代):這個階段中國開始自主研製潛艇,以及法國技術的引進。1970年,中國建造了第一艘國產潛艇——03型潛艇。1980年代,中國開始建造04型潛艇,該型潛艇採用了新的柴油發動機和先進的聲納系統,性能較之前的潛艇有了很大提升。

  • 第三階段(1990年代至今):這個階段中國的潛艇發展取得了飛躍性進步。1994年,中國建造了第一艘核子動力潛艇——09型潛艇。2009年,中國建造了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094型潛艇。2013年,中國建造了第一艘攻擊型核子潛艇——095型潛艇。

直到2023年,以總噸量而言,中國擁有世界上第三大潛艇艦隊,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不過目前世界服役潛艇數量最多的是北韓有71艘,美國居次有68艘。中國的潛艇部隊主要由柴電潛艇和核子潛艇組成。柴電潛艇主要負責近海防禦和反潛作戰,核子潛艇主要負責遠洋攻擊和核子威懾。

Flag Counter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二戰後蘇聯與俄羅斯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Soviet Union & Russia After WWII)-2023

 

1904年6月26日,俄羅斯帝國秘密地購買了它的第一艘戰鬥用潛艇,名為Madame,是美國裔德國人Isaac Rice(1850-1915)的設計,他是通用動力電動船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Dynamic Electric Boat)的創始人(1899)。這艘潛艇最初是在英國人Arthur Leopold Busch的指導下建造的,作為美國的魚雷艇Fulton。它是一個被稱為Adler級的原型。1904年10月14日,Som正式投入服務,駐紮在海參崴東海岸。俄羅斯將其改名為Som(Silure)。這艘第一艘俄羅斯潛艇未能在日俄戰爭期間投入實戰,原因是1905年初在德意志帝國訂購的魚雷運送延遲。

蘇聯潛水艇的主要三大設計局(紅寶石設計局、孔雀石設計局、天青石設計局)中,紅寶石設計局是最主要的設計者。(不同於歐美日以民營企業為主要的國防供應商,蘇聯或後來的俄羅斯聯邦等共產相關國家,多數軍工產業多是國營)在冷戰期間,蘇聯有四個造船廠製造了核子動力潛艇。第一個是Sevmash(前身是402號造船廠),位於塞維爾諾夫斯克,自1955年以來一直在生產。 第二個是Amursky(前身是199號造船廠),位於阿穆爾河畔庫姆斯克,並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Bolshaya Kamen有一個分部。 它們還在下諾夫哥羅德的Krasnoye Soromovo(前身是112號造船廠)和自19602年以來在列寧格勒的海軍造船廠(前身是194號和196號造船廠)建造。 核動力潛艇的建造速度(第一代和第二代為12至18個月)是以品質為代價的。從1967年到1990年,蘇聯人計算了340次一級迴路的洩漏,並「失去」了7艘核動力潛艇。第一代的SSBN因此被稱為「寡婦製造者」。1992年,蘇聯政府證實了和平時期至少失去了20艘各種類型的潛艇。直到1970年代,蘇聯潛艇比西方同級艦更為吵雜,甚至被戲稱一出港就能發現它們的蹤跡,性能也不太可靠,1980年代生產的最後幾個級別因為東芝公司的精密車床部分地修正了這些缺陷。

蘇聯時期,潛艇名稱通常為「xxx計劃」直接演變成為的「xxx型」(xxx」表示數字),有些時候潛艇除了這些蘇俄代號以外沒有另附其他名稱。從冷戰開始之後,北約開始為情報中的蘇聯潛艇進行命名工作。這些北約代號開始由26個字母無線電通訊碼代稱,後來有一定擴展。不過由於是根據情報來命名,有些北約代號命名並不一定完全準確,但相比於蘇聯繁雜無規則的代號系統來說,北約代號更容易記憶和接受。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設計的潛艇雖然還有北約代號,不過俄官方也開始對新設計的潛艇進行命名。

為了安全保密著想,蘇聯的潛艇研製計劃的代號通常為不連續的,甚至是無規律的。大多數潛艇僅僅擁有舷號,通常來說,冷戰時期的蘇聯潛艇除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潛艇以外是不會授予艇名的。蘇聯潛艇通常會在潛艇舷號前加綴如下字母以進行區分:

  • К (K) — крейсерская (kreyserskaya, 「巡洋潛艇」或稱「水下巡洋艦」)

  • ТК (TK) — тяжелая крейсерская (tyazholaya kreyserskaya, 「重型巡洋潛艇」或稱「水下重型巡洋艦」,目前僅用於颱風級核潛艇)

  • Б (B) — большая (bolshaya, 「大型潛艇」)

  • С (S) — средняя (srednyaja, 「中型潛艇」)

  • М (M) — малая (malaya,「小型潛艇」)

還有一些潛艇的舷號的後面回加注「С(специальная spetsialnaya )表示「用於特殊任務設計」。這些潛艇包括諸如科學試驗潛艇,特種部隊用潛艇等。

Flag Counter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二戰後澳大利亞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Australia After WWII)-2023

 


image source:Internet & Wikipedia

地處南太平洋的南方大陸澳洲,地廣人稀,陸地領土有六百多萬平方公里,但由於上世紀的白澳政策影響,雖然自千禧年解禁,直到2023年人口只比台灣多了幾十萬人,向來不是全球熱門的政治與軍事熱點,但近年中國在全球擴張軍事與經濟影響力,甚至滲透不少亞洲與西方國家,已經造成西方國家的重大政治與經濟威脅,而中資企業甚至租下澳洲達爾文港的港口經營權99年,已對澳洲造成重大國安危機。

澳洲在二戰時期由於出兵幫忙英美等盟軍對軸心國作戰,加上算英國領地,並享有相當高的自治權,而在政治上也是大力支持西方盟國,在軍事武器發展上除了核子武器外一直沒受到太大限制,早期還從英國得到奧伯龍級潛艦與莊嚴級航空母艦等等武裝,近期則從西班牙引進坎培拉級兩棲突擊艦與荷巴特級神盾驅逐艦。第二代潛艦則與瑞典合作AIP潛艦柯林斯級。而第三代潛艦原本是與法國合作,法國提供新一代的SSN艦體搭配新AIP動力系統給澳洲,但澳洲後來因為AUKUS核子動力攻擊潛艦計畫取消本計劃。

澳洲由於沿岸海岸線寬廣,加上地處南太平洋,實際上很適合可以長程遠洋操作的核子動力潛艇作業與部署,並可以幫歐美國家守住南太平洋,避免中國或俄羅斯海軍SSN、SSGNSSBN在南太平洋的軍事活動。

2021915日,美國總統喬·拜登、英國首相里斯·強森和澳洲總理史考特·莫里森發布聯合聲明,宣告AUKUS的成立,並首倡提出預計於18個月內幫助澳洲構建一支核子動力潛艦艦隊,由英美提供主要技術,美國也向澳洲提供軍用的濃縮鈾潛艇燃料,並由英國負責設計規劃英國與澳洲的下一代新SSN潛艦,且由英國與澳洲先後自行建造本國潛艦。聯合聲明表示該聯盟將致力於保護其人民並支援和平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保護、捍衛三方在印太地區的共同利益,加強三方聯合、情報共享、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領域發展。 初期澳洲由美國先購買3艘維吉尼亞級SSN,並有額外的2艘選擇權,來避免柯林斯級潛艦陸續退役的水下艦隊防衛破洞,以及新核子動力潛艦至少於2040年才服役前的水面下國防空窗期。目前英澳具體建造的SSN總數尚未完全敲定,但比較可能由英國現役機敏級為基礎再設計新一代的SSN,也是澳洲有機會成為第七個擁有SSN的國家,並一舉獲得最先進的SSN技術。

Flag Counter

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二戰後西班牙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Spain After WWII)-2023

 

不同於美俄,歐洲國家單國的國力與國防武器需求量遠小於美俄,因此二戰後多數採兩國、三國甚至多國合作開發主要國防武器設備,特別是海空軍的武裝,而最著名的兩國就是義大利與西班牙,義大利水面艦多數與法國合作,而潛艇則找德國合作。西班牙則是水面艦自力開發或與美國合作,而潛艦目前則與法國緊密合作。直至目前已經賣出一艘世界最小噸位的航空母艦給泰國,並技轉璜·卡洛斯一世兩棲突擊艦給澳洲,本級艦是目前除了美國兩棲突擊艦以外唯一服役後能起降F-35B的兩棲突擊艦。並從台灣當年的田單小神盾計畫得到靈感,發展出阿爾瓦羅·巴贊級神盾艦,不過最後噸位也到達六千噸左右,比台灣當初規劃的四、五千噸有一段差距,不過由於當年的電子技術沒現在這麼發達,要縮小相位雷達所需的技術等級太高,再加上艦體噸位實在太小的問題,不過也證實台灣海軍當年的小神盾構想並沒有錯,只是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科技技術水準不夠,加上高漲的研發與造艦費用不得不放棄。

由於法國的潛艦已經完全核子動力化且傳統動力潛艇已不再服役僅供外銷,法國要生產傳統動力潛艇則剛好與西班牙互補,也在熱銷的俄德潛艇外,另外找到一條外銷出路。

Flag Counter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二戰後義大利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Italy After WWII)-2023

 

相較於德國與日本,義大利算二戰軸心國裡被限制發展軍備最少的,二戰後連航空母艦都可以發展,只差不能發展核子動力艦艇與核子武器。而義大利的水面艦隊除了目前有兩艘短場起降航空母艦外,也有歐系神盾驅逐艦與神盾巡防艦的艦隊,和法國共同開發的FREMM神盾巡防艦艦體也獲得美國海軍新一代巡防艦FFG(X)的標案,成為星座級,除了上面的戰系與武裝甚至推進裝備從法義系換為美系外,主要艦體就是FREMM。除了星座級巡防艦,義大利也幫印度設計航空母艦並已經成軍服役,也義大利自己也正在進行三艘第里雅斯特級兩棲突擊艦的艦造,未來也可起降F-35B。

義大利在水面艦艇雖然發展建造很成功,但水下的潛艦發展就沒有像英法德荷與瑞典成功,自力開發潛艦主要只發展了兩個級別,最新一代的潛艦則是與德國合作發展212A級。美國後來買下義大利海軍四艘退役的掃羅級潛艦,原本傳聞要轉給臺灣,但最後也沒下文,台灣後來也走向自主開發IDS潛艦之路,首艦預計2024年海試,2025年成軍。

Flag Counter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二戰後荷蘭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Netherlands After WWII)-2023

 

荷蘭是西方海軍強權之一,也是近代潛艇的創始國,不少近代潛體的裝備是荷蘭人發明的,荷蘭之於潛艦發展就如同英國之於航空母艦發展。不過由於二戰時荷蘭被納粹德國佔領,荷蘭王室流亡加拿大(加拿大政府甚至還宣布荷蘭王室所在地可以視為荷蘭的領土,這麼寬大的政府可謂前所未見。)戰後荷蘭王室與政府才又回到歐洲。由於在二戰時造船設施被破壞殆盡,荷蘭一開始只能接收來自於美國與英國的援助潛艦,直到1950年代的海豚級才是荷蘭人在戰後自己設計開發的,並重啟潛艦建造之路。因緣際會,荷蘭跟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發展合作,並在1980年代也有了外交突破,台灣從荷蘭得到兩艘旗魚級潛艇,也就是現在台灣海軍的主力海龍級潛艇,不過原本是計畫買4艘,後2艘因為中國介入而中止,但也算是重大的外交突破了。(這裡牽扯到很多不能講太明的細節,就大略點到為止。)

而荷蘭在海象級潛艇後原本也有海鰻級潛艇的計畫,但由於冷戰結束,俄羅斯海面水下艦隊勢力大衰退,荷蘭原本計畫不再發展新潛艇,加上海鰻級外銷失利,而荷蘭政府最後也沒購買來替換海象級,海鰻級也就因此胎死腹中。不過2022年受到俄烏戰爭影響,西方國家的和平紅利算結束,西歐各國開始重整軍備並增加國防預算,以防止北極熊的勢力再次擴張危害歐洲與世界和平。2014年俄羅斯併吞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因而荷蘭政府在2016年也開始進行海象級後續潛艇開發建造計畫。

Flag Counter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二戰後瑞典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Sweden After WWII)-2023

 

瑞典算是北歐海軍強權,但由於人口與國力的關係,整體海軍總實力不及英法德義西等國。不過瑞典堅持國防自主並具備足夠的科技能力自力發展潛艇。二戰後潛艇發展是先受德國XXI級潛艇影響,之後走出自己的設計路程,並開發出世界第一艘史特林AIP潛艇哥特蘭級,後來也出售與技轉潛艇技術給新加坡與澳洲。

Flag Counter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二戰後德國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Germany After WWII)-202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水面艦隊在數量上遠不及英美兩國,德國以U艇的狼群戰術橫行北大西洋,對往來美國與英國的運補船團進行通商與運補破壞,但到了後期英美開始以護航航艦擔任船團護航任務後,德國的U艇也就不再有太大作用,不過二戰德國的潛艇技術在當時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二戰戰敗後,德國被美英法蘇分別佔領,最後分成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柏林也一分為二,直到冷戰結束兩德統一以後才還都柏林。二戰後德國一開始也是跟日本一樣被限制發展軍備,直到蘇聯勢力席捲整個東歐,甚至準備讓共產主義進一步入侵西歐,美國以馬歇爾計畫金源歐洲國家重建,才讓岌岌可危的歐洲情勢慢慢趨緩,並創立了西歐經濟奇蹟,英法德逐漸恢復經濟並重建原來被二戰摧毀的殘破城市。後來西方國家也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冷戰時期與蘇聯領導的華沙公約組織相抗衡。

二戰後德國被限制發展攻擊性軍事武器,特別是核子武器、航空火箭、航空母艦等等,但在潛艇、小型軍艦與主戰戰車上,並沒有限制德國發展,也沒限制其出口,因此原本科學工藝精湛德國在這些強項領域上依然發光發熱,尤其潛艇更是德國強項中的強項,自身主要發展近海式潛艇與外銷用較大型的潛艇,而且德國甚至發展潛射防空飛彈以反擊空中來襲目標,而且德制潛艇卻因為美國自核子動力潛艇服役後,美國不再發展傳統動力潛艇而暢銷世界。其中最暢銷的209型潛艇更是發展出很多衍生型,臺灣海軍一直想透過各種管道獲得,卻因為國際政治的現實始終無法得到,後來在1980年代從荷蘭弄到兩艘改良式旗魚級潛艇,近期才在美國與西方盟國協助下開始進行IDS潛艇的研發與製造作業。

Flag Counter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二戰後法國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France After WWII)-2023

 

法國的國防發展在歐洲比較特立獨行,也有足夠的國力與科技能力自行開發潛艦的相關技術,雖然是北約創始國,又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有時對北約的政治或軍事行動又採行中立立場。不過由於政治與科技實力夠強大,在潛艦發展的歷程上跟美英兩國有顯著的不同,二戰結束法國接收部分德國戰利艦U艇與英國的S級援助艦,在二戰後潛艇的開發上,法國是先開發傳統動力潛艇,接著是傳統動力彈道飛彈潛艇Gymnote,不過也是西歐唯一的一艘傳統動力彈道飛彈實驗型潛艦,之後是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最後才是核子動力攻擊潛艇。跟英國不同的是法國是一開始就自行開發核子動力潛艦,雖然是盟國但由於政治立場常與美國相左,因此美國並沒有提供相關的核子動力潛艇與彈道飛彈技術給法國,也只能以商規核燃料發展核子動力潛艇,而不是英美的軍規核子燃料。目前法國的潛艦艦隊也是除了英美兩國外全核子動力化的第三個國家,傳統動力潛艇仍有發展與建造,但主要是外銷或與他國技術合作,也通常是德俄系之外第三勢力國家。

Free counters!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二戰後英國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UK After WWII)-2023

 

英國是老牌海軍強國,潛艇的發展史也非常悠久,皇家海軍曾稱霸地球海洋將近兩個世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將地球海上霸權讓給美國。不過英國的核子動力潛艇一開始是往錯誤的方向發展,因為二戰後從德國獲得非核子動力的化學推力引擎,並且認為這是一條可行之路,並開始放棄核能潛艇計劃,但由於作為潛艇燃料的過氧化氫非常危險,因此最後英國才轉從美國那裡獲得核子動力系統與潛射彈道核子飛彈的技術,因此英美兩國的潛射彈道飛彈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英國的核子彈道飛彈潛艇的噸位比較小,搭載的彈道飛彈數較少。今日的皇家海軍潛艦艦隊也邁向全核子動力化,並且依據AUKUS聯盟向澳洲輸出核子攻擊潛艇的技術。

在45級英式神盾驅逐艦與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陸續服役後,皇家海軍水面艦隊面臨大換血,並與澳洲和加拿大共同發展水面艦26級與31級,水面下則有機敏級SSN建造中,無畏級SSBN開發中,而最新的AUKUS潛艇計畫也將由英國主導,再加一些兩棲與輔助艦隊艦艇的建造,英國可說來到二戰後全新的大造艦期。

二戰結束後,英國也曾打算將T型潛艇送給國民黨政府,但隨著國共內戰,國民黨節節敗退,造成大批海軍艦艇集體投共,這個計畫也終成泡影。

Flag Counter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二戰後美國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Submarines in US After WWII)-2023

 


美國是世界最早將潛艇軍事化(南北戰爭時的海龜號)與核子動力化的國家,在二戰後多數的潛艇除了少數實驗新裝備與新動力的潛艇僅有單艘外,多數是同一種主要設計而僅有少數批次變異的多艘艦體一個級別設計。而在世界第一艘擁有幾近無限續航力的核子動力攻擊潛艇鸚鵡螺號(之所以命名鸚鵡螺號可說是向海底兩萬里致敬)服役後,美國的潛艦艦隊也開始逐漸全面核子動力化。目前美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全核子動力攻擊潛艇與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艦隊,可說在目前世界上沒有國家可以匹敵。冷戰後期美國也完全以電腦輔助設計維吉尼亞級潛艇,用以代替原本要取代洛杉磯級潛艇功能強大但造價卻太高昂的海狼級潛艇(最後只造了3艘)以及接近服役年限的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艇,而新一代的SSBN哥倫比亞級的開發計畫也正展開中。美國潛水艇的外型已經從葉卷型更進一步到魚雷型與X型尾舵加噴射泵推進器。

依據美國海軍的造艦計畫,2045年美國海軍包含無人艦艇總,總數將達到523艘作戰艦艇,是自1980年代雷根政府的大造艦計畫後的另一個造艦高峰,其中包含66艘SSN與12艘SSBN,但無人水下潛艇則數量未明。

Flag Counter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海上自衛隊潛艦發展(Development of Japan Maritime Self-Defense Force)-2023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雖有龐大的潛水艇艦隊,甚至造出當時最大排水量的潛水艇--400型潛艦,更有潛水航空母艦的構想,不過隨著二戰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被盟軍解除武裝,所有的潛水艇製造設施被拆除。二戰後直到1950年代韓戰爆發,日本被重新武裝才自美國引進一艘白魚級潛艦作為基礎,重新建立了新的水面下艦艇研發製造能力,加上日本科學工藝技術精湛,雖然目前沒有核子動力潛艦服役,但日本的柴電潛艇技術在目前世界上可說數一數二的傳統動力潛艇製造與技術強國,也隨著時代演進,外型也從水上型、淚滴型進入到葉卷型,在柴電動力上也推出了鋰電池動力的大鯨級潛艦,未來或許也會發展氫燃料電池動力的潛艦。而在近期中國與俄羅斯以及北韓的水面水下軍力不斷擴張威脅下,現役潛艦總數已經從冷戰結束時的16艘進一步擴張成22艘,或許日本與五眼聯盟也會依據AUKUS模式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擴張成AUKUSJP,並得到核子動力潛艇的發展許可也不是不可能。而隨著印太地區成為防止中國勢力擴張的熱區,在印太地區成立類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印太公約組織的聲浪也越來越高,主要成員可能有日本、印度、澳洲、紐西蘭、台灣、韓國、印尼、越南與菲律賓等。

日本在完成金剛、愛宕與摩耶三級八艘美系神盾驅逐艦後(而日本也與美國海軍合作開發海基彈道飛彈防禦系統(SM-3、SM-6),八艘美系神盾艦在一開始建造設計時或升級後皆具備彈道飛彈防禦能力),而噸位僅有五千噸左右的日系小神盾秋月與朝日級巡防艦也陸續完工,而噸位更小的通用神盾艦最上級護衛艦與更新一代的日系神盾護衛艦也正加緊趕工中。而在日本和平憲法解禁後,兩艘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也已經開始改裝成短場起降航艦,甚至未來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技轉給日本也可能不是夢。放眼亞洲,在軍艦數量上或許不是最多的,但技術水準卻是最高的。未來日本也將打造兩艘12000噸級神盾艦,更可將海基神盾防禦系統的防衛圈進一步擴大。

隨著日本和平憲法的解禁,日本的軍用武器已不再受限於自衛性武器,甚至出口也不再受限,日本曾以蒼龍級潛艦參與澳洲柯林斯級後續潛艇的標案,原先是最被看好的,但最後法國搬出更優惠的方案,才敗於法國的攻擊級潛艇,不過後來法國的計劃也被AUKUS取代。

Flag Counter

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葡萄(Grape)-2023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薔薇類植物 Rosids

目:

葡萄目 Vitales

科:

葡萄科 Vitaceae

屬:

葡萄屬 Vitis

亞屬:

葡萄亞屬 Vitis

種:

葡萄 V. vinifera

葡萄,是一類常見的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其果實是漿果類水果。葡萄可以生吃,其色美、氣香、味可口,西方國家主要用來釀造葡萄酒,東方國家則是習慣直接食用並培育出口感較佳的品種。葡萄還可以用以生產果醬、果汁、果凍、葡萄籽精華素、葡萄乾、醋、葡萄籽油等等。葡萄的生長沒有呼吸躍變(非更年性),其果實成簇聚集在一起。

Flag Counter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星艦迷航記電影系列(Star Trek Film Series)-2023

《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是一部美國科幻娛樂影視系列,通常譯作《星艦迷航記》(電影)、《星際爭霸戰》(電視及後來新系列電影),愛好者主張統稱《星艦奇航記》 。最初的《星際爭霸戰》是由尤金·羅登貝瑞製作的美國電視劇,196698日首次於NBC播出並之後製作了三季。故事是描述詹姆士·提庇留·寇克艦長與聯邦星艦企業號 (NCC-1701)艦員們在23世紀的星際冒險故事,其後衍生推出動畫影集及六部電影。

之後又製作了相同虛擬宇宙但描述不同角色的四部電視影集:《銀河飛龍》敘述《星際爭霸戰》大概一百年後新聯邦星艦企業號 (NCC-1701-D)的冒險故事;《銀河前哨》及《重返地球》則是在《銀河飛龍》之後播放的電視影集;《星艦前傳》則是描述人類22世紀中期進行星際旅行的故事。以《銀河飛龍》的艦員們為主角又拍攝了四部電影;2009年、2013年和2016年上映的三部電影則是以第一代的企業號艦員年輕時期為主軸,創造出另一個平行時間線的不同故事。2017CBS推出新的星艦迷航記的電視劇。

官方亦授權製作了許多電腦遊戲、數百本小說、及位於拉斯維加斯的主題展示館(已於2008年九月關閉)從最初的電視影集到共計劇集(共計730)13部電影及授權製作的各種衍生商品,該系列產生了一群擁護劇中物理與想像觀念的狂熱支持者,並慢慢融入了美國文化當中,也對後來新一代的科幻電影等創作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星艦迷航記裡的部分想像裝置

衝量引擎(Impulse driveImpulse engine)

做為太空船艦如聯邦星艦的一項推進工具。使用這項推進裝置僅能達到次光速的航行速度。星際艦隊學院官校生利用衝量引擎在地球與土星間往返作為練習。


曲速引擎(Warp Drive)

星際迷航中的船艦可以透過曲速引擎,讓艦體前方空間快速壓縮後方空間則予以擴張,讓星艦以超光速航行,使星艦能夠在短時間內穿越以光年計算的星際空間。


傳送(Transporter)

傳送可以將人員和物體轉化為量子狀態並將其傳輸到宇宙其他地點。這種技術可以實現瞬間的人員和物質運輸。傳送器違反了量子物理學中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因此在《星艦迷航記》後來的劇集中,採用了一種「海森堡補償器」來迴避對現實物理原理的違背。


相位武器(Phasers)和光子魚雷(Photon Torpedoes)

星艦上配備了強大的能量武器,包括能發射高能量束相位武器和光子魚雷,用於進行戰鬥和自衛。


無人機和機器人

星際迷航中展示了各種自主機器人和無人機,它們用於執行各種任務,如艦船維護、科學研究和戰鬥。


隱形裝置(Cloaking Device)

某些星艦配備了隱形裝置(全頻段光譜隱形目前科技上無法做到,但目前有些材料已經可以達到可見光或雷達波段隱形),可以使它們在太空中隱形,減少被探測和攻擊的可能性。


電腦系統(Computer Systems)

星艦上的電腦系統非常強大,能夠處理大量資訊,提供導航、通訊、資料分析等功能,並與艦員進行語音互動。


慣性阻尼器/人工重力

慣性阻尼器是《星艦迷航記》中太空旅行在加速減速或者受到撞擊時保護船員的一種裝置。人工重力是在失重環境下模擬行星重力環境的一種裝置。兩者在物理學來說採用的是完全相同的原理,所以在這裡放在一起。兩者都是通過生成額外的重力場來工作。由於慣性阻尼器的反應時間不可能為0,所以飛船受到撞擊時船員仍然能感受到些許慣性。


全像技術

全像技術可被用於娛樂、協助人類工作等,可分別將這兩中全像程式比擬為現在的電視或電腦遊戲與電腦應用程式。不同的是,全像技術可通過建立力場來束縛光子,從而創造出非常擬真的三維空間與三維實體來。由於電腦技術的先進,某些程序獨立的全像個體甚至能發展出個人特質來。在劇集《重返地球》中,航海家號的總醫官醫官為全像程式,他最後發展出了個人特質。


宇宙翻譯器

在《星艦迷航記》的任意一部原聲的劇集或電影中,觀者都很難聽到英語外的外星語言。這是因為在劇情設定中,星際聯邦廣泛使用了宇宙翻譯器的緣故。宇宙翻譯器可以將所有的已知語言翻譯為聽者所懂的語言,對其餘的未知語言亦可通過對簡短幾句話的分析而進行轉換。星際艦隊成員別在胸前的徽章內置有宇宙翻譯器。


三錄儀(Tricorder )

三錄儀在《星艦迷航記》中幾乎是一種萬能工具。它可以探測生命信號、入侵操作者指定的但腦系統、對人體進行掃描以檢測病患(此類三錄儀為專門的醫用三錄儀)、錄音、掃描地形等等。

複製器(Replicator)

可在宇宙空間中利用物質與反物質互滅(這個設定剛好跟物理現象相反)來產生包含食物的任何物體的想像裝置。

Flag Counter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變形金剛電影系列(The Transformer Film Series)-2023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是一個美國科幻動作電影系列,基於孩之寶和多美合作創造的玩具產品系列,可說是美日產品合作最成功的系列電影。麥可·貝執導了《變形金剛》(2007)、《復仇之戰》(2009)、《變形金剛3(2011)、《絕跡重生》(2014)和《最終騎士》(2017)、《大黃蜂》(2018)上映。該系列由派拉蒙和夢工廠發行。

隨著第五集評價不佳,原定的第六集計畫取消,並在2018年推出了《大黃蜂》電影作為重啟的前傳,由崔維斯·奈特執導,並在2023年推出了重啟三部曲的第一部曲,被稱為變形金剛第七集的《變形金剛:萬獸崛起》,由小史蒂芬·卡普爾執導。

故事大綱在於描述來自於賽柏坦星球的智慧外星電子機械文明機器人博派金剛(主要角色科博文與大黃蜂與會變換的不同夥伴,以及後來的恐龍金剛與強大金剛等等)與人類結盟對抗反派的各式變形金剛(狂派金剛、瘟疫金剛等)的侵略或爭奪宇宙科技寶物所展開的一連串冒險科幻動作情節。裡面的電腦動畫運用可說自魔鬼終結者二後,另闢蹊徑,且自創一格,開創了電腦動畫的新境界。

變形金剛電影至今仍然非常受歡迎,並持續發展。除了玩具和電影,還有新的動畫系列、漫畫和遊戲等相關產品不斷問世。它已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強大影迷基礎的跨媒體娛樂品牌以及電影作品系列。

Flag Counter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世界主要郵輪公司(World Major Cruise Ships Lines)-2023

image source:Internet

遊輪也稱郵輪,是一種主要用於娛樂航海的大型客輪,航程及沿途的目的地(並不包含岸上觀光)與船上的設施甚至搭配客機的行程,都是作為提供旅遊及娛樂的一部份。在航空交通運輸普及的時代,載客或貨物運輸已不是郵輪的主要用途,雖然有的航線僅是單程的,但是遊輪通常會將乘客送回啟航的出發地,兼具交通工具與旅館、餐廳甚至大型表演廳與賭場的性質。

1950年代民航客貨飛機成為洲際運輸的主力前,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遠洋定期客貨輪是人類越洋運輸的主要途徑,其中以跨大西洋的美國往來英國及法國的北大西洋航線最為繁忙。除了運輸乘客,遠洋定期輪船大多也運輸郵件與貨物,因此也稱為郵輪。今日以北大西洋航線與地中海以及加勒比海區域為主的郵輪旅遊已經吹向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的台灣(基隆與高雄)、日本與香港以及新加坡等。

工業革命後,歐洲國家與海外殖民地間的聯絡更加緊密,各殖民母國都需要更安全的近海或遠洋航線、更定時的運輸與海外據點互通有無,海上航運定期化成為必然發展的結果。19世紀蒸汽船投入營運後,這個構想逐漸得到落實,從十九世紀後期到二次大戰間,是郵輪航運的黃金時期。隨著航海技術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乘客選擇坐船旅行,甚至在沒有工作生活需要時為了娛樂出海旅行,為了滿足此類乘客的需求定期客輪出現舒適的「頭等艙」設施,郵輪開始肩負遊輪功能。在1900年,阿美利堅-漢堡公司建造了第一艘專門用於遊航的輪船。名為維多利亞·露易絲公主號,長124公尺,寬度16公尺現代遊輪由此誕生。

目前遊輪的動力系統也逐漸走向越來越環保的型態,從原來的燃油動力轉變為天然氣甚至新能源動力。

Flag Counter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古典音樂(Classic Music)-2023

 

image source:wikipedia

古典音樂,亦稱西洋古典音樂,指根植於西方書面記錄傳統(包括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藝術音樂,包含了從大約11世紀直至當代的一段廣大時間範圍。這一藝術傳統的中堅時期通常被劃定為從1650年到1900年的這段時間,又稱共曉時期。

西方音樂記譜法除了為演奏者預設了一段音樂的音高、速度、拍子、節奏,其特別之處在於對細節的處理也進行了描述,例如裝飾音與力度變化,然而這些裝飾音通常是為了尚未精通即興演奏藝術的初學者而寫的,另一方面,力度變化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標示,需要仰賴演奏者對音樂的內在了解去做詮釋。與其他樂種一樣,古典音樂在器樂方面有相當高度的發展,這與以歌曲為主的流行音樂形頗為不同。

古典音樂的來源是教會的禮儀音樂及古希臘時期的研究,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塞諾斯及畢達哥拉斯就已經有關於音樂的研究,古希臘的阿夫洛斯管及里拉琴也漸漸發展為現代的樂器,這個時期一般是計算到羅馬帝國結束(476 AD)為止。當時留下來的音樂非常少,大部份都是古希臘的音樂。

Flag Counter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中土世界系列電影(Middle-earth Film Series)-2023

中土世界系列電影分為魔戒三部曲與哈比人三部曲,兩者皆是由語言學家J·R·R·托爾金創作的史詩奇幻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魔戒》一書的歷久不衰為流行文化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及參照。托爾金迷們創建了許多社群,亦出版了大量有關托爾金及其作品的書籍。《魔戒》 持續地衍生出不同作品,如藝術插圖、音樂、電影、電視、廣播劇、電玩遊戲、同人文章等。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故事原是托爾金早年創作的兒童幻想小說《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1937)之續篇,但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變得恢弘龐大。此作品絕大部分完成於19371949年,約與二戰期間相符,因此有人相信此作在某些方面亦受到該場戰爭的影響(作者則澄清:並未受到任何時事影響)。《魔戒》一書為暢銷書籍,不同版本已售出超過一億五千萬冊。

由於二戰後紙張短缺,全書被分為三卷出版,因此常被認是一「三部曲」,即今天廣為人知的《魔戒》三部曲。分別稱作《魔戒現身》(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雙城奇謀》(The Two Towers)、《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其中每一部又分為兩冊出版,並收錄了相關的背景資料。此後,《魔戒》一書被譯為多種語言並重刷多次,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奇幻文學作品之一。

這個故事的原文名稱「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指明了最主要的反派角色——墮落的神明索倫(Sauron),他創造了一枚戒指來統領其他戒指,並以此作為對抗甚至統治中土大陸(Middle-earth)的終極武器。故事開始於平靜的夏爾(the Shire),一個類似英國鄉村的哈比家園,隨著魔戒的爭奪而橫跨了整個中土大陸。主角包括哈比人(Hobbit)佛羅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山姆衛斯·詹吉(Samwise Gamgee)、梅里雅達克·烈酒鹿(Meriadoc Brandybuck)、皮聘(Peregrin Took)和他們的同伴遊俠亞拉岡(Aragorn)、矮人金靂(Gimli)、精靈勒苟拉斯(Legolas)以及巫師甘道夫(Gandalf)


《哈比人》(The Hobbit)是一系列史詩奇幻冒險電影,由彼得·傑克森執導併兼劇本編寫和製片的工作,劇情根據J·R·R·托爾金於1937年所著的小說《哈比人歷險記》改編。伊恩·麥克連、馬丁·費里曼、理察·阿米塔格及安迪·瑟克斯等人主演,全片於彼得·傑克森的故鄉紐西蘭攝製。該系列作為魔戒電影三部曲的前傳。

劇本為彼得·傑克森、法蘭·華許、卡洛琳·康寧漢與贊恩·韋納負責,電影背景發生於中世紀中虛構的世界,時間位在魔戒故事發生前的60年,描述哈比人比爾博·巴金斯(馬丁·費里曼飾演)在巫師甘道夫(伊恩·麥克連飾演)說服之下,跟隨13名矮人收復孤山。

電影最初分為上下兩部,後來又增加了一部形成三部曲,片名分別為《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哈比人:荒谷惡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和《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Flag Counter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星際大戰電影系列(Star Wars Film Series)-2023

 

《星際大戰》系列媒體包括多部真人和動畫電影以及電視劇。後傳三部曲依次於2015年至2019年上映。在後傳三部曲上映期間,兩部外傳電影《俠盜一號》和《韓索羅》分別於2016年和2018年上映,時間背景均設定於前傳與正傳之間。

該系列電影目前(2023)共計收穫票房超過100億美元,在全球系列電影票房排行中位居第二,僅次於曼威宇宙的系列電影。所有的真人電影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正傳三部曲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男配角獎等在內多項提名,續集電影均獲得技術類提名。

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有不少創新的科技場景與裝備,如全像術(holography)、光劍(saber)、死星(death star)、原力(the force)、絕地武士(Jedi)、雙恆星系統的行星塔圖因、人型機器人(android)及雷射槍砲等等,在同年代的美日電影與動畫(如機動戰士鋼彈與銀河英雄傳說等)中有不少類似的元素,或許當年推出時,人類科技也正好達到這樣子的發展與想像方向。同時期的美國代表電影與電視劇還有星艦迷航記(Star Trek)(多數劇中的科技或星際場景多數有科學依據)與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在那個美國剛完成登月的太空時代與一系列的太空探測計畫,此類電影與電視劇正代表人類對於未知宇宙事務與科學科技發展的無盡想像與憧憬。

Flag Counter

2023年6月18日 星期日

魔法世界系列電影(Wizarding World Film Series)-2023


魔法世界(Wizarding World),前稱J·K·羅琳的魔法世界(J. K. Rowling's Wizarding World),是改編自J·K·羅琳創作的《哈利波特》小說系列,並以該系列電影為中心的一個奇幻跨媒體製作與共同虛構世界。這些電影自2000年起便開始製作,該段時間裡經已製作了十一部電影—當中首八部都是改編自《哈利波特》小說,還有三部是改編自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系列的一部分,已計劃未來幾年還有更多電影推出。這些電影由華納兄弟擁有及發行,而未來幾部《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正處於不同的製作階段。該系列已上映的電影於全球票房總收入超過92億美元,2023成為有史以來最高票房收入第三位的電影系列(僅次於漫威電影宇宙系列電影和星際大戰電影系列)。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根據作家J·K·羅琳所著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系列,該電影系列是英國與美國電影業合拍的電影,由華納兄弟發行,包八部奇幻冒險電影,從2001年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開始,並以2011年的《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Ⅱ》作結2016年,一個由五部電影組成的衍生前傳系列《怪獸系列電影》,以《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為該系列的首作,標誌著魔法世界共享媒體專營權的開始。

該系列電影主要由大衛·葉慈執導和大衛·海曼監製,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魯伯特·葛林特及艾瑪·華森分別飾演三位主角:哈利·波特、榮恩·衛斯理和妙麗·格蘭傑。曾經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執導的四位導演:克里斯·哥倫布、艾方索·柯朗、麥克·紐威爾與大衛·葉慈參與執導工作;邁克爾·戈登堡曾為2007年的《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編寫了劇本,而其餘的劇本則由史提夫·克羅夫斯編寫。該系列電影製作歷時十多年,主要劇情講述哈利波特尋求剋制自己的頭號宿敵佛地魔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也牽扯著劇中角色的恩怨情仇以及魔幻冒險故事

J·K·羅琳的魔法世界與奇幻文學大師托爾金的中土系列皆可算是歐美奇幻文學的代表作,不管是文學著作風格或電影票房口碑皆有不錯的表現,也為當代與後世的奇幻文學作品樹立起典範與難以超越的成就。

Free counters!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港式飲茶(Hong Kong Yum Cha)-2023

 

飲茶,雅稱是品茗也可以叫喝茶、品茶,是指一種源自中國廣州的粵式飲食,而之後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傳播,成為廣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飲茶」一開始是叫做「上茶樓」或者「上酒樓」,後來就叫了「去飲茶」,慢慢地「飲茶」就變成了上茶樓飲茶食點心的代名詞。飲茶主要包括了飲茶及食點心,而點心中數蝦餃和叉燒包在早期較為廣受歡迎,故此粵語內形容飲茶為「一盅兩件」(一盅茶+兩件點心)。飲茶在香港及廣東一帶非常流行,近年更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代表性粵菜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美歐,飲茶差不多是點心的同義詞。飲茶的茶樓在歐美被稱為「Dim Sum House(點心屋)。在澳紐,索性把飲茶的地方同樣稱呼為「飲茶」,而日常交談亦會說「Let's go to Yum Cha(我們去飲茶囉)

Flag Counter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詹姆斯·龐德系列電影(List of James Bond films)-2023

 


詹姆斯·龐德是小說家伊恩·佛萊明1953年創作的虛構情報員角色,為英國軍情六處特工,代007。至2023007已在27部電影中由多位男演員扮演,順序分別是史恩·康納萊、大衛·尼文、喬治·拉贊貝、羅傑·摩爾、提摩西·達頓、皮爾斯·布洛斯南和丹尼爾·克雷格。這27部電影只有兩部不是由Eon製片公司製作,該公司擁有所有佛萊明創作龐德系列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

1961年,製片人艾伯特·布洛克里和哈里·薩爾茲曼聯手購買佛萊明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他們創立了Eon製片公司,並且在聯美的財政支持下開始製作《第七號情報員》,由泰倫斯·楊執導,史恩·康納萊扮演龐德。隨著影片於1962年上映,布洛克里和薩爾茲曼創建了一個名叫「Danjaq」的控股公司來確保將來詹姆士·龐德系列電影的製作。截至2015年,這一系列已經包含了24部電影,第24部《007:惡魔四伏》於201511月上映。所有電影的總計票房達到近60億美元,在所有的系列電影中名列第3位,僅次於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和漫威電影宇宙系列電影。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折合20137月的電影票價,龐德電影的票房將超過120億美元。這一系列也已經4次獲奧斯卡金像獎肯定,分別是《金手指》獲第37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霹靂彈》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007:空降危機》獲第85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和原創歌曲獎。此外,多部電影的主題歌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提名,如《生死關頭》、《最高機密》等。1982年製片人艾伯特·布洛克里在第5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

布洛克里和薩爾茲曼購買當時已有或是佛萊明將來創造小說的電影版權時,其中沒有包括《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該小說的版權已經賣給了另一位製片人格列哥里·拉圖弗(Gregory Ratoff)。拉圖弗去世後,版權又傳到查爾斯·K·菲爾德曼(Charles K. Feldman)手中。菲爾德曼於1967年製作了一部同名電影,是對龐德系列電影的一次諷刺和惡搞。凱文·麥克格羅瑞(Kevin McClory)、佛萊明和傑克·維丁漢姆(Jack Whittingham)一起根據原著小說創作了《霹靂彈》的電影劇本,經過一場法律訴訟後,這一小說的電影版權也屬麥克格羅瑞所有。雖然這部電影是由Eon製作公司和麥克格羅瑞共同製作,但後者還是保有相應權力,並將故事改編到了1983年的一部外傳中,不過該片不屬於龐德系列電影的正式成員。米高梅公司擁有Eon製作龐德系列電影的發行權,這部外傳也不例外。

007電影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節奏明快的動作與飛車追逐場面,以及詭譎多變情報戰場和男女情愛糾葛,只是現實世界的情報員行事不可能這麼高調,不然身分早就曝光被做掉了,無法何從事任何情報工作了,但是為了戲劇張力效果,那又何妨?

Flag Counter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世界空戰王牌飛行員(World Flying Ace)-2023

 

王牌飛行員(Flying Ace)稱空戰王牌或ACE。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對空戰英雄的稱號,一般稱曾經擊落敵機超過5架的飛行員,世界所有時期排名第一的王牌飛行員為二次大戰德國空戰王牌埃里希·哈特曼,擊落過敵機352架,而世界頭號女性王牌飛行員是來自蘇聯空軍的瑪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獨自擊落過38架戰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

最早在軍事飛行中使用王牌這一詞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從191541日開始,他成功地擊落了三架德國空軍的飛機,還使2架德機迫降,在法國國內聲名大振,法國一家報社稱他為「王牌」(l'as),從此擊落5架敵機就可以成為王牌飛行員。同法國人的阿道夫·佩古德是第一個首個擊落5架德軍飛機的飛行員。「王牌」一詞在一戰之前的法國就是一個流行詞,通常用來運動明星,比如足球明星或者自行車明星,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也用「王牌」來形容除飛行外其他領域裡的傑出人物(比如多次擊沉船隻或多次擊毀坦克)

而德意志帝國則以藍馬克斯勳章表彰擊落8架同盟國飛機的飛行員,德國並不使用「王牌」一詞,而是使用「大炮」(Überkanonen)來稱呼擊落10架以上敵機的飛行員,並公開他們的姓名和戰績以鼓勵民眾。隨著戰爭的進行,藍馬克斯勳章的頒發標準逐漸提高。1914年至1916年間,不列顛帝國並沒有集中記錄空戰戰績的系統,事實上一直到戰爭結束戰績也只是在中隊級別進行記錄。儘管有一些飛行員因為媒體報導而出名,但在一戰中的不列顛空軍中個人數據是沒有公開官方記錄的。不過當飛行員獲得擊落5架敵機的戰績時,他將自動獲得一枚軍人十字勳章。最早闖出名號的德國空戰王牌則是有紅男爵之稱的厲秋芬。

對於戰績的確認,各國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在德國空軍中,只有「確認戰績」才會記錄,「確認戰績」是通過檢驗敵機(或殘骸)或敵飛行員(或遺體),評估確定敵機被擊毀或俘獲的戰績。比如,曼弗雷德··里希特霍芬擊落阿爾伯特·巴爾的戰績就是由不列顛空軍確認巴爾死亡才被記錄,儘管里希特霍芬自己聲稱擊落的是一架索普維斯三翼飛機,但巴爾的S.E.5Royal 座機的殘骸從未被辨認出,因為大部分空戰都發生在德軍戰線之後,所以德國空軍的計算方法只對德國空軍有效。

德國空軍的計算方法的另一特點就是當多架飛機同時攻擊一架敵機並擊落時,只有一名飛行員取得戰績(通常為編隊長機)。而大部分其他國家則使用法國空軍的計算方法,即參加戰鬥的所有飛行員和炮手都取得戰績。而英國空軍採用了獨占和分享戰績共存的方法。在英國陸軍航空隊、英國海軍航空兵和英國空軍中,每次戰鬥過後,參戰飛行員將提交一份交戰報告,由中隊指揮官審查之後這些報告將提交到大隊指揮部,大隊指揮官對報告審查後決定那些戰績將被記錄和哪些戰績將不被記錄,最後這些報告將提交給旅司令部。一戰中同盟國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是曼弗雷德··里希特霍芬,綽號「紅男爵」,擊落飛機80架。一戰中協約國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是勒內·豐克,擊落飛機75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世界上擊落飛機最多的幾個王牌飛行員均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個人戰績百架以上者107人均為德國空軍飛行員,他們總共擊落了約2萬架飛機,自身也有51人陣亡。德軍王牌飛行員總人數超過3000人,其中排名第一的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擊落敵機352架。相對而言盟國的王牌飛行員要遜色很多(不過盟國飛行員戰績較不出色是有原因的,以美國為例,美軍飛行員只要執行完一定數量的任務就會被調回國當教官,所以相較於從開戰一直打到戰爭結束的德軍或日軍飛行員,盟軍飛行員的實際擊墜戰績會少很多。這方面德國雖然也有相同作法,王牌飛行員亦優先獲得回國當教官的機會,但因為王牌飛行員太多而需要的飛行教官數量很有限。德國空軍的超前戰績,與兩戰間由政府廣泛成立青少年航空俱樂部,及德國有毛瑟公司提供的機炮、戴姆勒公司提供的發動機和當時領先的柏林風洞等技術優勢有關。)另外,身為主要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王國則因為空軍的統計方式偏向集體勝利而非個人戰績,這使得在統計義大利王牌飛行員的個人戰績上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其中義大利的頭號王牌飛行員佛朗哥·魯基尼就是一個例子,他的戰績是26架。英國頭號王牌飛行員帕特·帕特爾少校的戰績是40架,蘇聯伊萬·闊日杜布的戰績是62架,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王牌飛行員莉狄亞·利特維亞克也在蘇德戰場誕生。而太平洋戰線方面,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岩本徹三的擊墜數是80架,而聞名世界的坂井三郎亦有64(岩本及坂井的坐機同為零式艦上戰鬥機)

Flag Counter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世界噴射戰鬥機世代(World Jet Fighter Generations)-2023

由於通貨膨脹與科技與科學及工程技術發展越來越昂貴與困難,投入大量預算開發也不一定能保證發展成功。從第一代噴射戰鬥機可以由一個國家同時期開發好幾個機種,到四代戰鬥機後幾乎主要航空大國僅能同時開發一兩種機種,包含七大工業國在內甚至要好幾個國家聯合組團開發才能發展一個戰鬥機機種,而且單架戰鬥機的造價也越來越昂貴,動輒數千萬到超過一億美元甚至更高,因此新一代的戰鬥機開發已經不是中小型經濟體國家可以獨自負擔甚至有足夠的航太工業技術力可以單獨建立的。目前的戰鬥機世代已經發展到第六代,或許由於AI技術與航太科技與材料的新發展,在我們有生之年能有機會看到第一代太空AI戰鬥機並搭配雷射炮與大量的AI僚機出現也說不定。

尤其台灣特殊的國際政治處境影響,要獲得相關最先進的航太科技更是難上加難,不但需要加強對歐美日的外交發展,更需要充分利用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先地位,發展相關的航太科技與材料與AI關鍵技術。

今日的噴射戰鬥機也從原本單一的空對空作戰任務逐漸演變成多功能(對空、對海、對地、電戰、反雷達),有的還具備發射戰術核武的能力,甚至本身還具備相當強大的電子攻擊能力,也有戰鬥機本身就是一個網路載臺,可以傳送與接收來自友軍其他陸海空甚至於太空作戰裝備的戰場資訊,協助友軍防守與攻擊。在最新科技的不斷發展下,一架戰鬥機甚至可以輕易擊沉一艘驅逐艦或更大的艦艇,1980年代的福克蘭戰爭,阿根廷空軍即以超級軍旗攻擊機搭配飛魚飛彈擊沉當時英國最新銳的42級驅逐艦,而新一代的多功能戰鬥機則具備更強的雷達與對空及對艦作戰能力。

戰鬥機依用途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空優戰鬥機(Air superiority fighter)

戰鬥轟炸機(Fighter-bomber)

攔截機(Interceptor)

重戰鬥機(Heavy fighter)

輕戰鬥機(Light fighter)

全天候戰鬥機(All-weather fighter)

偵查戰鬥機(Reconnaissance fighter)

戰略戰鬥機(Strategic fighter)

多功能戰鬥機(Multirole fighter)

Flag Counter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DC擴展宇宙系列電影(DC Extended Universe Series Films)-2023

 

DC擴展宇宙(DC Extended Universe/DCEU),是一個美國跨媒體製作的名為共享宇宙的系列電影,圍繞著根據DC漫畫出版物中的角色改編的超級英雄影視作品,分別由DC影業及華納兄弟影業製作及發行,在DC擴展宇宙的超級英雄人物的歷史比後起的復仇者聯盟要來的悠久很多。如同漫畫中的DC宇宙一樣,該系列跨越了漫畫的劇情元素、設定、演員和角色。

目前主要的超級英雄與團隊有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水行俠、閃電俠、沙贊與正義聯盟。

DC擴展宇宙於2013年推出第一部電影《超人:鋼鐵英雄》。直至2022年,在DC影業重組為DC工作室並任命詹姆士·岡恩和彼得·沙佛朗後,系列將隨著2023年電影《閃電俠》的發佈在很大程度上重啟,從而過渡至由兩人計劃的DC宇宙影視作品,最終作《水行俠2》定於2023年末在美國上映。

系列中的電影由多名電影工作者編劇及執導。系列電影的主演包含亨利·卡維爾、班·艾佛列克、蓋兒·加朵、瑪格·羅比、伊薩·米勒、傑森·摩莫亞、雷·費雪和柴克·萊威等人。華納兄弟任命創意總監管理DC擴展宇宙部門。他們負責監督製片工作及劇情走向,以在系列電影中建構出一個具凝聚力的主線劇情。

DC擴展宇宙的第一部電影為《超人:鋼鐵英雄》(2013年),之後依次是《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2016年)、《自殺突擊隊》(2016年)、《神力女超人》(2017年)、《正義聯盟》(2017年)、《水行俠》(2018年)、《沙贊!》(2019年)、《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2020年)、《神力女超人1984》(2020年)、《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2021年)、《自殺突擊隊:集結》(2021年)、《黑亞當》(2022年)和《沙贊!眾神之怒》(2023年)。最後三部電影將於2023年內上映,分別是《閃電俠》、《藍甲蟲》和《水行俠2》。DC擴展宇宙還包括串流媒體平台HBO Max上的一部影集《和平使者》(2022年)。

Flag Counter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日本料理(Japanese Cuisine)-2023

日本料理(にほんりょうり、にっぽんりょうりNihon ryōriNippon ryōri)或和食(和食わしょく/Washoku),又稱日餐、日料、日本菜,泛指日本及日本人於19世紀的江戶時代至明治時代所形成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如入了來自原來日本本土、亞洲大陸、葡萄牙與荷蘭、近代歐美以及日本在文藝復興與江戶時代自身飲食的改良

在江戶時代之前的日本列島料理的概念早已存在很久,期間日本人喜歡不斷把新潮的、外國的料理進行本土化,利用當地的食材改造為純粹的日本食物。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歐美的西洋食物進入日本,在東西方食材交融下催生出一波創新風潮,日本人稱為洋食最終日本料理體系在20世紀中期的大正時代中完成,此很少再發生重大改變。日本料理比起味道,更加追求食物的季節感以及精緻的美感,因此和食也因而被評為「眼睛的料理」,為「外觀過度適合欣賞,只是吃掉的話會倍感可惜」之意。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於日本人對「擺盤」的執著。日本料理中杯、碗、盤的式樣會採用櫻花、楓葉、松樹、假山、屏風、扇子、和紙、漆器等裝飾物,這些被稱為「日本風物詩」的器具能營造出高雅的美感。

2011年開始,日本東京成為擁有米其林三星數量最多的城市,而日本料理在全球獲得米其林三星的數量也僅次於法國菜。在國際觀感上,日本料理以亞洲菜的身分成功超越大多數歐美菜,成為西方人眼中的高級料理之一。在2013年,日本料理以「和食」的稱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Flag Counter

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漫威電影宇宙系列電影(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Films)-2023

 

漫威電影宇宙系列電影(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films)是美國一組多個超級英雄電影系列,根據漫威漫畫的出版刊物中的角色進行改編,正是從靜態的漫畫作品躍身於動態的電影大螢幕。這些電影自2007年起開始拍攝製作,直到2022漫威影業已出品了31部電影,另外有十多部影片正處於不同的製作中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系列。而除了出版刊物與電影外,相關的電影角色或物品也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創商品或電視劇影集,也創造另類的龐大文創產業的產值。

漫威影業將本系列電影劃分為兩個系列與六個不同階段,裡面主要的超級英雄或團隊有鋼鐵人、雷神索爾、美國隊長、綠巨人浩克、蜘蛛人、蟻人、黑豹、驚奇隊長、奇異博士、復仇者聯盟與星際異攻隊等,也隨著電影系列的不斷擴張而有更多的新英雄人物或反派角色加入系列電影中,也和另一個超級英雄系列電影正義聯盟互有所長與支持者

Flag Counter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世界賣座前25電影系列(World Best Selling 25 Film Series)-2023

隨著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商業與娛樂化導向,世界電影產業也出了不少口碑與票房皆有好評的賣座電影,也隨著電影的賣座更不斷有新電影作品系列出現。不過也有些賣座強片系列由於不再開拍續集作者,或者續集數量較少,票房較少而沒法入榜,就有點可惜,比如捍衛戰士(Top Gun)、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星艦迷航記(Star Trek)、駭客任務(The Matrix)、終極警探(Die Hard)、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捍衛戰警(Speed)、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等等。

Flag Counter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恆星(Star)-2023

 



image source:Internet & Wikipedia

恆星是一種宇宙天體,由重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電漿,太陽系的唯一恆星就是太陽,在多數的宇宙恆星系統裡,一個星系(star system)通常有兩顆以上的恆星。在地球的夜可以肉眼清楚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都是以光年(換算9兆4600億公里,將近10兆公里)計算相對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天文單位約1億5千萬公里)相比十分遙遠,這些恆星在地球上看起來是固定不動的發光點,但隨著太陽繞行銀河系中心轉動,這些恆星在遙遠的未來也會產生位置上的相對變動。歷史上,人類觀測可見的顯著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在不同國家多有專有的傳統名稱,比如目前最常使用的八十八個星座。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恆星會在核心進行元素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傳播路徑,然後以光或粒子的模式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核燃料用盡,恆星的生命就將結束,且依恆星的質量大小有不同的結局。恆星的核心終其一生都在進行核融合反應,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可以確認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他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他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開始於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他微量原子量大的元素所組成)發生重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壓力與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他部分會進產生分層作用,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恆星一旦耗盡了核心的元素無法再進行融合反應,就會死亡轉變成另一種星體,並依恆星的質量大小而轉換。

Flag Counter

2023年4月9日 星期日

核子反應爐(Nuclear Reactor)-2023

核子反應爐(Nuclear Reactor)是一種啟動、控制並維持核分裂(Nuclear Fission)或核融合(Nuclear Fusion)連鎖反應的裝置。相對於核器引爆瞬間所發生的失控式連鎖反應以產生最大殺傷力,在核反應爐之中,核的速率可以得到精確的控制,其能量能夠以較慢的速度向外釋放,供應人類利用為日常所需的能源。自1950年代以來,分裂反應爐(放射性重元素衰變成輕元素)的相關技術早已成熟,但對於融合反應爐(輕元素融合成較重的元素)的開發至今仍處於探索階段。

核子反應爐有許多用途,核能是利用質量直接轉變為能量的巨大能量,目前最重要的用途是產生熱能,用以代替其他傳統的化學能燃料來加熱水,產生蒸汽發電或驅動核子動力艦艇以及太空船等設施或運輸工具運轉。一些核子反應爐被用來生產為醫療和工業用途的放射性同位素,或用於生產武器級鈽。部分核子反應爐運作僅用於學術研究。目前全世界商業核子反應爐都是以核分裂方式運作的,但關於核融合的發電設備與實驗也在不斷的進行研究發展中。今在世界各地的大約30個國家被用於發電的總計450個核子反應爐。

Flag Counter

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世界船艦推進系統(World Marine Propulsion System)-2023

 

目前世界的軍艦與船舶動力系統主要有傳統動力與核子動力兩大類以及新世代發展的能源動力,而不管水面或水下的動力系統也大同小異。傳統動力主要有柴油機巡航、燃氣渦輪巡航、電機巡航與其他類四種,而核子動力目前沒有像陸用核能發電那麼多選擇,以壓水式反應爐為主要動力來源。未來會不會出現電磁推進與磁浮推進船艦系統則尚待時間發展與驗證。新能源如氫燃料電池等也開始運用於潛艇上,但可以預見的未來是船艦的動力系統會有更多的選擇性與發展性。

Flag Counter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世界前50大郵輪港(World Top 50 Cruise Ship Ports)-2017

郵輪早期在飛機不流行時擔任跨洲際往來載客的主要任務,主要是大西洋美國與歐洲間的載客航程,歷史上最著名的郵輪當然就是鐵達尼號,不過今日的郵輪噸位比美國的超級航艦還大很多,2023年世界最大的郵輪海洋交響樂號噸位甚至高達22萬噸,安全設施也多了很多,因此鐵達尼號悲劇性的歷史已經不太可能再次發生。

今日的遊輪已轉型成主要以旅遊的行程為主,也從早期以歐美為主要的客群,到千禧年後慢慢流行到東亞,因此目前世界主要的郵輪停靠港還是以歐美為主。今日的郵輪旅遊有不到一周的短期航程,也有動輒上個月的豪華旅程。

Flag Counter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世界海軍艦艇武器系統(World Naval Shipboard Weapon Systems)-2023

 

ASM - Anti-Ship Missile

CIWS - Close In Weapon System

RAM - Rolling Airframe Missile 

FCS - Fire Control System

GFCS - Gun FCS

NCS - Naval Combat System

PDMS - Point Defence Missile System

SAM - Surface to Air Missile

SA-N - Surface to Air Missile (Naval)

SLBM - Submarine 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

SSM - Surface to Surface Missile

SUM - Surface to Underwater Missile

UAM - Undersurface to Air Missile

USM - Undersurface to Surface Missile

UUM - Undersurface to Undersurface Missile

相對於軍用機,軍艦或潛水艇的噸位大了不少,可以安裝的武裝更多且更多樣化,包含防衛性武器與攻擊性武器,範圍涵蓋對空、對海、對艦、對潛、對地、反彈道飛彈,甚至對太空武器。又可再細分為機槍與艦砲、火箭、飛彈(SAM、RAM、SSM、SUM、SLBM、SLCM等等)、魚雷、戰術或戰略核子武器(Nuclear Torpedo、SLBM)以及新時代武器(雷射與電磁砲),此處所指的軍艦武器單純只安裝於艦艇或潛水艦艇上的武器與武器系統,不包含艦載機與無人飛行器等的武裝。

Flag Counter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行星保護(Planetary Protection)-2023

 

行星保護(Planetary Protection)是設計星際任務的重要指導原則,主要在防止取樣星體物質在返回任務中造成目標天體和地球的生物污染。行星保護既反映了太空環境與有機物質的未知性,也反映了科學界希望在對天體詳細研究前保護其原始狀態的願望。簡單來說,就是防止地球微生物或有機物污染其他太陽系行衛星,也防止其他行衛星的微生物或有機物污染到地球環境與生態,如果這些星體存在微生物的話。

星際污染分為兩種類型,前向污染或正向污染是將活有機體從地球轉移到另一天體;反向污染或返回污染則是將外星生物(如果存在)帶回地球生物圈。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