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一次大戰的主力艦與戰鬥巡洋艦(Battleships & Battlecruisers in World War I)


 Grand Fleet
High Seas Fleet
image source:Internet & Wikipedia
在十九世紀前半期,世界主要海軍強權還是以木製的風帆戰艦為海軍主力,直到1859年法國全金屬艦體的光榮號(La Glorie)下水,隨後1860年英國海軍則推出了排水量達光榮號兩倍的勇士號(HMS Warrior),就此開啟的世界列強蒸汽-鋼鐵鐵甲艦(Ironclad)約三十年造艦競賽的濫觴。鐵甲艦的三個主要特色就是蒸汽動力、鐵製裝甲以及能發射爆破彈的大炮,這段時間鐵甲艦的發展最早的是船舷列砲鐵甲艦(Broadside Ironclad),此時的鐵甲艦其實除了艦體改為鐵製外其餘和風帆戰艦並無太大差異。在1870年代隨著後膛砲鋼製裝甲與可迴旋砲塔的三項革命性發明漸趨實用,隨後出現了中央砲廓鐵甲艦(Central Battery Ironclad),最後出現了將武器、動力裝置以及彈藥庫全部設置於艦體中央的長方形裝甲堡壘內的並將主砲採用露天砲台式樣的中央裝甲堡壘鐵甲艦(Central Citadel Ironclad)
1890年英國依據剛通過不久的海軍防衛法案,開始新建七艘運用鐵甲艦後期新技術的皇家君權級(Royal Sovereign Class)主力艦,這也就是所謂的前無畏艦(Pre-Dreadnought),隨後世界海軍列強也依據此標準開始建造此類軍艦。此級主力艦最大的特色為高乾舷與大長寬比艦體、主砲設於艦體前後、副砲設於裝甲砲廓內、艦體設有對稱的艦塔、裝甲帶覆蓋艦身長度並深入水線以下,並採用直立式三段膨脹往復式蒸汽機。十九世紀最後五年的前無畏艦排水量則稍有提升,並採用哈維鎳鋼或克魯伯鋼製裝甲帶、穹蓋型防護甲板、煤油混燒鍋爐、帶裝甲砲廓的副砲設計,而主砲則為安裝在艦體前後兩個全封閉式裝甲砲塔內。
1900年代,英、法、德、奧、日等國在主力艦上裝設攻擊裝甲巡洋艦用的7~8英吋二級主砲,而主砲則與一般前無畏艦相同,然後也加裝4~10門二級主砲,此種主力艦通稱為準無畏艦(Semi-Dreadnought)
1905年日俄發生對馬海戰,大口徑主砲在遠程交戰的威力變得很重要,以及主力艦集中火力與火控、編隊戰術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再加上海權論之父馬漢(A.T. Mahan)的海權論三部曲鼓吹,更令主力艦中心成為世界列強發展海軍艦艇的主流。此時義大利軍艦設計師維托里歐·庫尼貝蒂(Vittorio Cuniberti)提出單一主砲口徑戰鬥艦的構想,大英帝國為因應後起海軍強權德意志帝國等的海上挑戰,時任海務大臣費雪(Jacky Fisher)勳爵在1905年主導了劃時代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主力艦的建造。本艦僅配備五座雙聯裝的12英吋主砲塔,11英吋水線裝甲帶,可以抵擋同時代多數的戰鬥艦的火力直射,搭配的新型蒸汽渦輪動力,並在數年後安裝集中式的火控設備,讓無畏號在噸位與造價和前無畏艦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將主力艦火力和戰鬥力軍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在該艦問世後,列強所造的的單一口徑新型戰鬥艦均冠以無畏艦之名,並成為後來一次世界大戰的世界列強的主力艦種,而此時海軍一線主力的戰鬥艦也成為1905~1914年英德海軍競賽的核心。在設計上,英國無畏艦注重火力與航速的優勢;而德國無畏艦雖然比較晚開工,不過在設計上相對保守,早期的級別多沿用英吋口徑的主砲以及往復式蒸汽主機,但較為重視軍艦的防禦結構;義大利王國與奧匈帝國則是最早採用三聯式砲塔設計的無畏艦的國家;而美國無畏艦則具備重裝甲低速的特點;而日本則為了快速提升主力艦的設計與建造的水準,其新造無畏艦在噸位與火力上均與英國皇家海軍看齊;而俄羅斯帝國則由於日俄戰爭的失敗,加上幅員廣大的不同海域狀況(包含太平洋黑海與波羅地海),直到1907年才開始建造其配置於不同海域的無畏艦。而其他國家也加入了這場無畏艦競賽的浪潮,西班牙、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巴西以及阿根廷等也自造或購入噸位較小的無畏艦。
而無畏艦的發展後來也帶動戰鬥巡洋艦的發展,戰鬥巡洋艦實際上是安裝了無畏艦級別主砲的大型裝甲巡洋艦,擁有主力艦的火力與巡洋艦的航速,以裝甲巡洋艦與商業襲擊艦為主要作戰對象,由於設計上並不準備參與主力艦對決,其防護力遠較一般的主力艦薄弱。戰鬥巡洋艦的代表性船艦有英國無敵級(Invincible class)與德國的凡德登號(SMS Von der Tann)與毛奇級(Moltke class)
直到1914年ㄧ戰爆發前,世界列強的海軍軍備競賽來到超無畏艦(Super Dreadnought)的時代。此時期的主力艦,主砲塔全部安裝在艦體中心線上,每一舷側均可同時使用全部主砲,主砲口徑也來到了13.5英吋。而在此同期美國的標準主力艦則大範圍採用All-or-Nothing重點防禦設計,在裝甲總量接近的狀況下,大幅度加強彈藥庫等關鍵部位的防禦,來提升軍艦的存活性。1912年在大英帝國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大力支持下,皇家海軍新一代的超無畏艦主砲口徑來到15英吋,並換裝全新的燃油鍋爐,1912~1913年起開工的五艘伊莉莎白級超無畏艦航速來到25節,擁有初代戰鬥巡洋艦的航速再加上壓倒德意志帝國所有新造主力艦的火力。超無畏艦的出現模糊了主力艦與戰鬥巡洋艦的界線,而此發展最後也主導了一戰後的主力艦發展,出現了終極的主力艦設計也就是所謂的高速戰艦,而德國的戰鬥巡洋艦在本質上可視為縮小版的高速戰艦。
一次世界大戰是巨砲主義實踐的具體展現時期,在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協約國與同盟國的主力艦隊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大艦隊(Grand Fleet)與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 / Hochseeflotte)一開始並沒有爆發眾人期待的艦隊對決,大英帝國僅能以戰鬥巡洋艦在北海與大西洋交通線對德國偵查艦隊與商業襲擊艦實施打擊戰,不過成效有限,而德國則發動潛艇戰與少量水面艦隊的襲擊戰對大英帝國的海上艦艇與商船實施海上封鎖。直到1916531日,德國公海艦隊主力終於主動出擊,出發到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海峽,大英帝國的大艦隊傾巢而出迎擊。當天下午雙方艦隊主力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附近發生激戰,戰鬥持續到翌日。戰後英國損失三艘戰鬥巡洋艦、三艘裝甲巡洋艦與八艘驅逐艦,而公海艦隊僅有ㄧ艘無畏艦與一艘戰鬥巡洋艦沈沒以及兩艘戰鬥巡洋艦重創。但在此次戰役後期,英國大艦隊憑藉數量優勢與日間戰鬥的有效機動力逐漸取得戰場的主動優勢,德國公海艦隊為了避免遭受決定性打擊被迫撤離戰場,就此德國海軍水面艦隊不敢再主動出擊求戰,英國大艦隊也因此取得北海的控制權,而德國最後只好以無限制潛艇戰與英國進行海上戰鬥,最後終於因為擊沈載有美國人的英國籍郵輪與煽動墨西哥反美,讓原本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參加一次世界大戰,種下戰敗的主因。日德蘭海戰也影響了後來列強的主力艦設計,讓水平防禦與彈藥庫的防火措施得到進一步強化,水下防禦與最大航速也得到進一步提升。這類吸取日德蘭海戰教訓的新式主力艦通稱為後日德蘭型主力艦與戰鬥巡洋艦,如英國的胡德號戰巡艦與日本長門級戰艦。
到了1918年底與一戰後,世界列強已經開始設計建造搭配16英吋主砲排水量達到32000噸以上且最高航速來到26節的高速主力艦。此時期的代表有英國搭配916英吋主砲的G3級戰鬥巡洋艦與安裝918英吋主砲的N3級主力艦,以及日本的天城級巡洋戰艦、加賀級主力艦,已出現了在火力防護力與航速方面均取得優勢的終極水面砲艦。依此態勢預估到了1925年將出現搭配18~20英吋主砲噸位超過50000噸的超大型主力艦。不過一戰後列強因軍備競賽造成的財政危機,因此在1922年提出限武華盛頓的海軍公約,而有所謂條約型戰艦出現並有部分建造的主力艦與戰鬥巡洋艦被改裝成航空母艦的發展,也有在二戰時期因應戰事而開發出來的航空戰艦,不過這兩種戰艦已屬題外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也因為華盛頓公約的出現讓列強在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得以進入為期15年風平浪靜的海軍假期時代,之後列強在1930年也發起了倫敦海軍條約與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的限武條約。而這些曾在一戰大顯身手的無畏艦與超無畏艦,在二戰前經過現代化改裝後,有不少也服役到二戰結束,而這些一次大戰的巨獸主要也是靠燃煤產生的蒸氣來當動力,直到一戰接近尾聲才開始建造以燃油動力為主的主力艦與戰鬥巡洋艦。

戰鬥艦發展順序
風帆戰艦→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超無畏艦(標準型戰艦)→高速戰艦→條約型戰艦→航空戰艦
Free counters!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S&P/TSX綜合指數(S&P/TSX Composite Index)-2020


SP/TSX綜合指數是加拿大的基準股票指數,其中主要的250家公司市值約佔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總市值的70%。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目前有1500多家公司掛牌取代了早期的TSE 300指數。
Flag Counter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單孔目(Monotremata)-2020


image source:Internet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獸亞綱Theria
目:單孔目 Monotremata
科:
鴨嘴獸科 Ornithorhynchidae
針鼴科 Tachyglossidae
十字齒獸科 Kollikodontidae
硬齒鴨嘴獸科 Steropodontidae
Flag Counter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S&P/ASX 200指數(S&P/ASX 200 index)-2020


S&P/ASX 200指數是以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的200家最大的股票經市值加權後得出來的股票指數。該指數由標準普爾負責計算和發布,被視為澳大利亞股市表現的晴雨表。S&P/ASX 200 指數中的S&P代表標準普爾,ASX代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