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是一部美國科幻娛樂影視系列,通常譯作《星艦迷航記》(電影)、《星際爭霸戰》(電視及後來新系列電影),愛好者主張統稱《星艦奇航記》 。最初的《星際爭霸戰》是由尤金·羅登貝瑞製作的美國電視劇,1966年9月8日首次於NBC播出並之後製作了三季。故事是描述詹姆士·提庇留·寇克艦長與聯邦星艦企業號 (NCC-1701)艦員們在23世紀的星際冒險故事,其後衍生推出動畫影集及六部電影。
之後又製作了相同虛擬宇宙但描述不同角色的四部電視影集:《銀河飛龍》敘述《星際爭霸戰》大概一百年後新聯邦星艦企業號 (NCC-1701-D)的冒險故事;《銀河前哨》及《重返地球》則是在《銀河飛龍》之後播放的電視影集;《星艦前傳》則是描述人類22世紀中期進行星際旅行的故事。以《銀河飛龍》的艦員們為主角又拍攝了四部電影;2009年、2013年和2016年上映的三部電影則是以第一代的企業號艦員年輕時期為主軸,創造出另一個平行時間線的不同故事。2017年CBS推出新的星艦迷航記的電視劇。
官方亦授權製作了許多電腦遊戲、數百本小說、及位於拉斯維加斯的主題展示館(已於2008年九月關閉)從最初的電視影集到共計劇集(共計730集)、13部電影及授權製作的各種衍生商品,該系列產生了一群擁護劇中物理與想像觀念的狂熱支持者,並慢慢融入了美國文化當中,也對後來新一代的科幻電影等創作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星艦迷航記裡的部分想像裝置
衝量引擎(Impulse drive或Impulse engine)
做為太空船艦如聯邦星艦的一項推進工具。使用這項推進裝置僅能達到次光速的航行速度。星際艦隊學院官校生利用衝量引擎在地球與土星間往返作為練習。
曲速引擎(Warp Drive)
星際迷航中的船艦可以透過曲速引擎,讓艦體前方空間快速壓縮後方空間則予以擴張,讓星艦以超光速航行,使星艦能夠在短時間內穿越以光年計算的星際空間。
傳送器(Transporter)
傳送器可以將人員和物體轉化為量子狀態並將其傳輸到宇宙其他地點。這種技術可以實現瞬間的人員和物質運輸。傳送器違反了量子物理學中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因此在《星艦迷航記》後來的劇集中,採用了一種「海森堡補償器」來迴避對現實物理原理的違背。
相位武器(Phasers)和光子魚雷(Photon Torpedoes)
星艦上配備了強大的能量武器,包括能發射高能量束的相位武器和光子魚雷,用於進行戰鬥和自衛。
無人機和機器人
星際迷航中展示了各種自主機器人和無人機,它們用於執行各種任務,如艦船維護、科學研究和戰鬥。
隱形裝置(Cloaking Device)
某些星艦配備了隱形裝置(全頻段光譜隱形目前科技上無法做到,但目前有些材料已經可以達到可見光或雷達波段隱形),可以使它們在太空中隱形,減少被探測和攻擊的可能性。
電腦系統(Computer Systems)
星艦上的電腦系統非常強大,能夠處理大量資訊,提供導航、通訊、資料分析等功能,並與艦員進行語音互動。
慣性阻尼器/人工重力
慣性阻尼器是《星艦迷航記》中太空旅行在加速減速或者受到撞擊時保護船員的一種裝置。人工重力是在失重環境下模擬行星重力環境的一種裝置。兩者在物理學來說採用的是完全相同的原理,所以在這裡放在一起。兩者都是通過生成額外的重力場來工作。由於慣性阻尼器的反應時間不可能為0,所以飛船受到撞擊時船員仍然能感受到些許慣性。
全像技術
全像技術可被用於娛樂、協助人類工作等,可分別將這兩中全像程式比擬為現在的電視或電腦遊戲與電腦應用程式。不同的是,全像技術可通過建立力場來束縛光子,從而創造出非常擬真的三維空間與三維實體來。由於電腦技術的先進,某些程序獨立的全像個體甚至能發展出個人特質來。在劇集《重返地球》中,航海家號的總醫官醫官為全像程式,他最後發展出了個人特質。
宇宙翻譯器
在《星艦迷航記》的任意一部原聲的劇集或電影中,觀者都很難聽到英語外的外星語言。這是因為在劇情設定中,星際聯邦廣泛使用了宇宙翻譯器的緣故。宇宙翻譯器可以將所有的已知語言翻譯為聽者所懂的語言,對其餘的未知語言亦可通過對簡短幾句話的分析而進行轉換。星際艦隊成員別在胸前的徽章內置有宇宙翻譯器。
三錄儀(Tricorder )
三錄儀在《星艦迷航記》中幾乎是一種萬能工具。它可以探測生命信號、入侵操作者指定的但腦系統、對人體進行掃描以檢測病患(此類三錄儀為專門的醫用三錄儀)、錄音、掃描地形等等。
複製器(Replicator)
可在宇宙空間中利用物質與反物質互滅(這個設定剛好跟物理現象相反)來產生包含食物的任何物體的想像裝置。
The Original Series
Film |
U.S. release date |
Director(s) |
Screenwriter(s) |
Story by |
Producer(s) |
《星艦迷航記》 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
December 7, 1979 |
Robert Wise |
Harold Livingston |
Alan Dean Foster |
Gene Roddenberry |
《星戰大怒吼》 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
June 4, 1982 |
Nicholas Meyer |
Jack B. Sowards |
Harve Bennett and Jack B. Sowards |
Robert Sallin |
《石破天驚》 Star Trek III: The Search for Spock |
June 1, 1984 |
Leonard Nimoy |
Harve Bennett |
||
《搶救未來》 Star Trek IV: The Voyage Home |
November 26, 1986 |
Steve Meerson, Peter Krikes, Nicholas Meyer and Harve Bennett |
Harve Bennett and Leonard Nimoy |
Harve Bennett |
|
《終極先鋒》 Star Trek V: The Final Frontier |
June 9, 1989 |
William Shatner |
David Loughery |
William Shatner, Harve Bennett and David Loughery |
|
《邁入未來》 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
December 6, 1991 |
Nicholas Meyer |
Nicholas Meyer and Denny Martin Flinn |
Leonard Nimoy, Lawrence Konner and Mark Rosenthal |
Ralph Winter and Steven-Charles Jaffe |
The Next Generation
Film |
U.S. release date |
Director(s) |
Screenwriter(s) |
Story by |
Producer(s) |
《日換星移》 Star Trek Generations |
November 18, 1994 |
David Carson |
Ronald D. Moore and Brannon Braga |
Rick Berman, Brannon Braga and Ronald D. Moore |
Rick Berman |
《戰鬥巡航》 Star Trek: First Contact |
November 22, 1996 |
Jonathan Frakes |
Brannon Braga and Ronald D. Moore |
Rick Berman, Marty Hornstein and Peter Lauritson |
|
《星際叛變》 Star Trek: Insurrection |
December 11, 1998 |
Michael Piller |
Rick Berman and Michael Piller |
Rick Berman |
|
《星戰啟示錄》 Star Trek: Nemesis |
December 13, 2002 |
Stuart Baird |
John Logan |
John Logan, Rick Berman and Brent Spiner |
Reboot (Kelvin timeline)
Film |
U.S. release date |
Director(s) |
Screenwriter(s) |
Producer(s) |
《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 |
May 8, 2009 |
J. J. Abrams |
Roberto Orci & Alex Kurtzman |
J. J. Abrams and Damon Lindelof |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 Into Darkness |
May 17, 2013 |
Roberto Orci, Alex Kurtzman & Damon Lindelof |
J. J. Abrams, Bryan Burk, Damon Lindelof, Alex Kurtzman and Roberto Orci |
|
《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 Star Trek Beyond |
July 22, 2016 |
Justin Lin |
Simon Pegg & Doug Jung |
J. J. Abrams, Roberto Orci, Lindsey Weber and Justin Lin |
Star Trek 4 |
TBA |
TBA |
Josh Friedman
& Cameron Squires |
J. J. Abrams and Lindsey Weber |
Reference
Multi-Lingual Wikipedia
ChatGPT
Bard
星艦迷航記系列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