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拉維亞公國
追溯捷克這地區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塞爾特部落於西元前4世紀時移居波希米亞地區(Bohemia),接著斯拉夫民族陸續進入這地區。斯拉夫人以生活的依賴甚至的摩拉瓦河(Morava
River)為名,將所建立的政治體命名為大摩拉維亞公國,大摩拉維亞公國在9世紀中時勢力達到頂峰,範圍包括今天的波蘭南部和匈牙利西部。西元906年,馬札兒人入侵,大摩拉維亞公國衰亡、瓦解,最後併入波西米亞王國的一部份。
波希米亞王國
波希米亞王國的普熱美斯王朝
(Premyslid
Dynasty)取代大摩拉維亞公國,但國勢不強,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附庸。傳說中的好國王溫徹拉斯(Good
King Wenceslas,又名Vaclav),就是這王朝早期的統治者之一。西元1140年,維拉德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II)正式受神聖羅馬帝國冊封為波希米亞國王。
普熱美斯王朝在14世紀衰亡,繼之而起的是盧森堡王朝,西元1355年,盧森堡王朝國王查理一世,繼位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Charles
IV),將布拉格定為主教轄區,建立中歐第一所大學,同時大興土木,包括著名的查理大橋,都是那個時期所建立的。查理四世的努力,確立布拉格在中歐的政治權威地位。
15世紀初,羅馬天主教會和地方宗教發生衝突,宗教改革者胡斯胡斯(Jan
Hus,西元1369─1415)
最後被冠以異教徒名義,被活活燒死。追隨胡斯理想的教徒則持續抗爭,直到1436年,羅馬天主教廷才同意放寬宗教限制。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1526年,這個區域歸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但是宗教改革者和羅馬天主教的對立日益加深,終於在1618年發生白山戰役(White
Mountain
Battle),天主教勢力得勝。捷克的新教徒運動遭此重挫,幾乎完全停擺。在此之後,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勢力完全控制捷克,開始三百多年的統治。
民族主義之風由西向東吹起,於西元19世紀中到達波希米亞。然而1848年的革命,還是被鎮壓下來。
捷克-斯洛伐克聯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三個地區共組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兩次大戰間,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的議會仍運行無礙,是當時東歐許多國家中的異數。
但是,1938年德國希特勒利用協約國的姑息,在未經捷克人同意下簽訂非正式的慕尼黑合約,藉此取得捷克。接下來幾年,希特勒將捷克與蘇台德地區、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合併,另將斯洛伐克分出,成為匈牙利管轄下的半獨立國家。西元1945年5月9日,德國戰敗,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終於脫離納粹統治,開始實行工業化政策,致力發展經濟。
共產黨統治
西元1946年,以高華德(Klement
Gottwald)為首的共產黨,開始了捷克-斯洛伐克40多年的強硬派共產政府。1968年,共產黨秘書杜柏卻克(Aleander
Dubcek)
回應「布拉格之春」遊行時人民的要求,希望能建立人性化的社會主義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然而,結果是蘇聯強力的鎮壓「布拉格之春」。蘇聯進而扶植胡薩克(Gustav
Husak)政權,以更保守的方式統治捷克-斯洛伐克。
197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藝術家和反對運動者,為了反抗胡薩克的高壓統治,成立了非暴力的「77憲章」(Charter
77)團體,其領導人物常被逮捕下獄或處決,導致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在匈牙利和波蘭的共產政權相繼垮台,柏林圍牆也在1989年倒下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天鵝絨革命」;這個奇怪的名稱是取天鵝絨滑順的質感,標榜政權和平轉移。在沒有鎮壓的情況下,由學生和反對者在布拉格示威遊行,帶動其它城市的跟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共產政權宣布下台,由長期被拘禁的自由派作家,同時也是「77憲章」的領導人哈維爾(Vaclav
Havel)掌政,哈維爾接著被選為總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經過三年的辯論後,決定於西元1993年元旦,正式分為兩個國家,獨立後沿用10月28日作為國慶日。同年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政治經濟歐盟化
西元1997年五月,政府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受到強大的反對,導致克朗的嚴重貶值。人民的不滿反映在選舉上,社會民主黨的柴曼(Millos
Zeman)在西元1998年被選為總統,這是自西元1989年以來,第一次由左翼政黨執政。但政續並未得到人民肯定,所以哈維爾於西元1998年再度被選為總統,政治和經濟發展改採傾西方政策。捷克於1999年加入北約,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成為正式會員國,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捷克至今共有五位諾貝爾獎得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