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捷克簡介(Introduction to Czech)-2014


捷克 Czech
正式國名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Czech Republic
首都
布拉格(Prague)
領土
78,866平方公里
政治體制
責任內閣制
行政區劃
全國共分為一個直轄市首都(hlavní město)13個州(kraje)
直轄市首都
布拉格(Praha)
州與首府
中波希米亞州(Středočeský kraj)-布拉格
南波希米亞州(Jihočeský kraj)-捷克布傑約維采
比爾森州(Plzeňský kraj)-比爾森
卡羅維發利州(Karlovarský kraj)-卡羅維發利
烏斯季州(Ústecký kraj)-拉貝河畔烏斯季
利貝雷茨州(Liberecký kraj)-利貝雷茨
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Královéhradecký kraj)-赫拉德茨-克拉洛韋
帕爾杜比采州(Pardubický kraj)-帕爾杜比采
維索基納州(Vysočina)-伊赫拉瓦
南摩拉維亞州(Jihomoravský kraj)-布爾諾
奧洛穆茨州(Olomoucký kraj)-奧洛穆茨
茲林州(Zlínský kraj)-茲林
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州(Moravskoslezský kraj)-奧斯特拉瓦
語言
捷克語為官方語言。年紀較大的多半會說德語,過去在共產體系下學校教授俄語,現在已經被英文所代替。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太偏僻觀光客罕至的地方,英語都可通行,不過一些小城鎮的車站人員英文能力不佳,買票時最好先將目的地的地名寫下,直接交給票務人員。
捷克文字與英文字母類似,偶有勾或撇加在字母上。
宗教
共產主義的無神主義導致多數的捷克人已無宗教信仰,參加教堂禮拜的人數很少。目前的政策是宗教自由,教會也不涉入政治活動。猶太教人口曾佔人口的1%,在納粹德國五年的統治下,被血腥屠殺,今天的人數只剩幾千人。
人種
10,513,209(2012),比起其它東歐國家,種族算是單純,人口64%是捷克人,26%未知、摩拉維亞人(4.9%)1.4%是斯洛伐克人。還有少數的波蘭人居住於奧斯特拉瓦城(Ostrava)附近。南部蘇台德區還有少數德裔人口。
貨幣
捷克克朗(CZK)

Flag Counter

歷史
大摩拉維亞公國
追溯捷克這地區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塞爾特部落於西元前4世紀時移居波希米亞地區(Bohemia),接著斯拉夫民族陸續進入這地區。斯拉夫人以生活的依賴甚至的摩拉瓦河(Morava River)為名,將所建立的政治體命名為大摩拉維亞公國,大摩拉維亞公國在9世紀中時勢力達到頂峰,範圍包括今天的波蘭南部和匈牙利西部。西元906年,馬札兒人入侵,大摩拉維亞公國衰亡、瓦解,最後併入波西米亞王國的一部份。
波希米亞王國
波希米亞王國的普熱美斯王朝 (Premyslid Dynasty)取代大摩拉維亞公國,但國勢不強,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附庸。傳說中的好國王溫徹拉斯(Good King Wenceslas,又名Vaclav),就是這王朝早期的統治者之一。西元1140年,維拉德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II)正式受神聖羅馬帝國冊封為波希米亞國王。
普熱美斯王朝在14世紀衰亡,繼之而起的是盧森堡王朝,西元1355年,盧森堡王朝國王查理一世,繼位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Charles IV),將布拉格定為主教轄區,建立中歐第一所大學,同時大興土木,包括著名的查理大橋,都是那個時期所建立的。查理四世的努力,確立布拉格在中歐的政治權威地位。
15世紀初,羅馬天主教會和地方宗教發生衝突,宗教改革者胡斯胡斯(Jan Hus,西元1369─1415) 最後被冠以異教徒名義,被活活燒死。追隨胡斯理想的教徒則持續抗爭,直到1436年,羅馬天主教廷才同意放寬宗教限制。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1526年,這個區域歸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但是宗教改革者和羅馬天主教的對立日益加深,終於在1618年發生白山戰役(White Mountain Battle),天主教勢力得勝。捷克的新教徒運動遭此重挫,幾乎完全停擺。在此之後,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勢力完全控制捷克,開始三百多年的統治。
民族主義之風由西向東吹起,於西元19世紀中到達波希米亞。然而1848年的革命,還是被鎮壓下來。
捷克-斯洛伐克聯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三個地區共組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兩次大戰間,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的議會仍運行無礙,是當時東歐許多國家中的異數。
但是,1938年德國希特勒利用協約國的姑息,在未經捷克人同意下簽訂非正式的慕尼黑合約,藉此取得捷克。接下來幾年,希特勒將捷克與蘇台德地區、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合併,另將斯洛伐克分出,成為匈牙利管轄下的半獨立國家。西元194559日,德國戰敗,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終於脫離納粹統治,開始實行工業化政策,致力發展經濟。
共產黨統治
西元1946年,以高華德(Klement Gottwald)為首的共產黨,開始了捷克-斯洛伐克40多年的強硬派共產政府。1968年,共產黨秘書杜柏卻克(Aleander Dubcek) 回應「布拉格之春」遊行時人民的要求,希望能建立人性化的社會主義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然而,結果是蘇聯強力的鎮壓「布拉格之春」。蘇聯進而扶植胡薩克(Gustav Husak)政權,以更保守的方式統治捷克-斯洛伐克。
197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藝術家和反對運動者,為了反抗胡薩克的高壓統治,成立了非暴力的「77憲章」(Charter 77)團體,其領導人物常被逮捕下獄或處決,導致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在匈牙利和波蘭的共產政權相繼垮台,柏林圍牆也在1989年倒下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天鵝絨革命」;這個奇怪的名稱是取天鵝絨滑順的質感,標榜政權和平轉移。在沒有鎮壓的情況下,由學生和反對者在布拉格示威遊行,帶動其它城市的跟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共產政權宣布下台,由長期被拘禁的自由派作家,同時也是「77憲章」的領導人哈維爾(Vaclav Havel)掌政,哈維爾接著被選為總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經過三年的辯論後,決定於西元1993年元旦,正式分為兩個國家,獨立後沿用1028日作為國慶日。同年119日,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政治經濟歐盟化
西元1997年五月,政府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受到強大的反對,導致克朗的嚴重貶值。人民的不滿反映在選舉上,社會民主黨的柴曼(Millos Zeman)在西元1998年被選為總統,這是自西元1989年以來,第一次由左翼政黨執政。但政續並未得到人民肯定,所以哈維爾於西元1998年再度被選為總統,政治和經濟發展改採傾西方政策。捷克於1999年加入北約,200451日加入歐盟成為正式會員國,在200712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捷克至今共有五位諾貝爾獎得主。
地理環境
捷克是個標準的內陸國,與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國為鄰。主要由波西米亞盆地形成,是森林和肥沃的農產區;東北以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 Mountains)與波蘭交界,西以蘇台德山、礦山和德國交界,南有波希米林山,山區富含礦產。
捷克一直有歐洲屋頂之稱,因為境內河川或支流都是外流入鄰國。波西米最有名的河是伏爾塔瓦河(Vltava),發源於德捷邊境,流經布拉格市區,最後匯入萊伯河(Labe),進入德國後稱易北河。摩拉瓦河(Morava River)流經摩拉維後注入多瑙河。奧得河源於捷克境內,但馬上進入波蘭境內,最後注入波羅的海。捷克境內許多河川因廢水處理不當或化學肥料流入,而受到嚴重污染。
位於布魯諾北邊20公里處有個著名的鐘乳石區,名為莫拉斯基夸斯(Moravsky kras),包括大小石灰岩洞約400個,各種鐘乳石以多種形貌呈現,如石筍、石柱、蜂巢石、還有深約138公尺的峽谷,是世界少見的景觀。
氣候
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氣候。捷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天涼爽潮溼,夏季溫暖。59月布拉格的平均溫度在攝氏14度以上,夏季更高達230度;12月和1月降至零度以下,其餘月份平均超過8度。
十大城市
1.布拉格(Prague)
2.布爾諾(Brno)
3.奧斯特拉瓦(Ostrava)
4.比爾森(Plzeň)
5.利貝雷茨(Liberec)
6.奧洛穆茨(Olomouc)
7.赫拉德茨-克拉洛韋(Hradec Králové)
8.捷克布傑約維采(České Budějovice)
9.拉貝河畔烏斯季(Ústí nad Labem)
10.帕爾杜比采(Pardubice)
節慶

11 元旦
423─24 復活節
51 五月日
58 自由日
75 Cyril and Methodius
76 胡斯紀念日
1028 共和日
1224─25 聖誕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