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比利時簡介(Introduction to Belgium)-2014


比利時 Belgium
正式國名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Royaume de Belgique
首都
布魯塞爾(Brussels)
領土
30,528平方公里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責任內閣制
行政區劃
在聯邦政府(總部設於布魯塞爾)以下根據語言族群而設立了三個社區,即荷蘭語社區(Vlaamse Gemeenschap/ Communauté flamande/Flämische Gemeinschaft)、法語社區(Franse Gemeenschap/ Communauté française/Französische Gemeinschaft)以及德語社區(Duitstalige Gemeenschap/ Communauté germanophone/Deutschsprachige Gemeinschaft)
同時又設立了三個行政區,即瓦隆尼亞區(Waals gewest/Région Walonne)、法蘭德斯區(Vlaams gewest/Région Flamande)和布魯塞爾-首都區(Brussels Hoofdstedelijk Gewest/Région Capitale Bruxelles), 除了布魯塞爾-首都區外,瓦隆尼亞區與法蘭德斯區都下轄五省,總共589市鎮
法蘭德斯區
安特衛普省(Antwerpen/Anvers)
林堡省(Limburg/Limbourg)
佛拉曼-布拉班特省(Vlaams Brabant/Brabant flamand)
東法蘭德斯省(Oost-Vlaanderen/Flandre orientale)
西法蘭德斯省(West-Vlaanderen/Flandre occidentale)
瓦隆尼亞區
瓦隆-布拉班特省(Brabant wallon/Wallonisch-Brabant)
埃諾省(Hainaut/Hennegau)
列日省(Liège/Lüttich)
盧森堡省(Luxembourg/Luxemburg)
那慕爾省(Namur/Namur)
語言
比利時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和法語。比利時北部法蘭德斯區主要講荷蘭語,南部瓦隆尼亞區主要講法語。而首都區則兩者皆通。
宗教
雖屬天主教國家,幾乎九成人自稱是「基督徒」,北部比南部宗教化一點,但大多數人只是因文化傳統成為天主教徒。天主教會面對聚會人數下降和新紀元思潮入侵的危機。基督徒只佔人口不到百分之一。
人種
11,198,638(2014)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比利時都位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在過去的2,000年內見證了各種種族與文化的興盛與衰敗。正因如此比利時是歐洲真正的種族熔爐,賽爾特人、羅馬人、德國人、法國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和奧地利人在此都留下了文化與語言的痕跡。
貨幣
歐元(EUR,€)

Flag Counter

歷史
比利時人原為賽爾特人(Celts),羅馬時代凱薩大帝(Julius Caesar) 征服了這個地區,劃為羅馬 帝國的領土,並為之取名為“Belgae”。西元45世紀蠻族法蘭克人(Franks)屯據盧森堡(Luxembourg)。西元843年凡爾登協約(Treaty of Verdun)將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劃分為法蘭西(France)與日爾曼(Germania),兩地中間夾有一條狹長領域,從北海到地中海,又分為三部份:義大利(Italy)、勃根地(Burgundy)、羅泰凌吉亞(Lotharingia),其中羅泰凌吉亞約略等於現今的比利時扣除法蘭德斯一區。
神聖羅馬帝國統治
西元962年羅泰凌吉亞被納入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11世紀初法蘭德斯向外擴張,法蘭德斯伯爵同時向法蘭西皇帝與日爾曼皇帝稱臣。1214世紀由於貿易的增長,城市因富裕而獲致自主權利。然而,隸屬於法蘭西的法蘭德斯也與英格蘭、日爾曼進行經濟活動,造成注重獲利的民眾與支持法蘭西的貴族之間失和,反對法皇的法蘭德斯伯爵與民眾獲得英格蘭、日爾曼之助,憤而起義,但在波維恩之役(Battle of Bouvines)大敗。
法國入侵與勃根第公國
西元1300年,法皇吞併法蘭德斯,但是法蘭德斯人群起反抗,兩年後金馬刺之役(Battle of the Golden Spurs),法蘭德斯終獲勝利。西元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開始,甘特(Ghent)人民反抗法蘭德斯伯爵。西元1384年法蘭德斯伯爵去世,女婿勃根第公爵繼位,法蘭德斯因此被併入勃根第公國。
西元14291477年是勃根第繁榮時期,藝術家群集。勃根第公爵與葡萄牙聯姻,復兼併盧森堡。
西班牙統治時期
西元15191555年勃根第公爵後裔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接收勃根第,改稱查理五世,其帝國包括勃根第、西班牙、奧地利與所有海外殖民地,以布魯塞爾為首都。
西元15761598年安特衛普(Antwerp)與稍後的甘特均爆發反西班牙的抗爭活動。帝國中反西班牙之基督教省份組成聯省自治(Union of Utrecht 及日後的The Republic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荷蘭王國
西元1648年西班牙國王承認聯省自治為一獨立國家,比利時開始成型。西元1789年布拉班革命(Brabant Revolution)驅除奧地利人,國政大會在布魯塞爾召開,西元1814年比利時與荷蘭聯合組成尼德蘭王國,國王威廉一世同時成為盧森堡大公。
比利時獨立
西元1830年比利時人從統治的荷蘭人手中贏得獨立,盧森堡仍由威廉一世統治。西元1831年比利時獨立獲得承認,起草憲法,首任國王為利奧波德一世,比利時再度與荷蘭開戰。西元1839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承認比利時獨立,西元1894年比利時實行普選制度。19世紀末比利時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參加瓜分非洲。從1876年起,比利時侵佔剛果領土,1908年剛果自由邦成為比利時殖民地。
近代比利時
西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入侵比利時,國王愛伯特一世領軍抵抗,退守海岸區。1919年比利時從德國接管歐本-馬爾梅迪和盧安達-烏隆迪。1920年與法國結成軍事同盟,1922年比利時與盧森堡合組經濟聯盟。1925年加入《洛迦諾公約》,1936年利奧波德三世(19341950年在位)聲明「絕對中立」,退出《洛迦諾公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再度被德國佔領,1940528日利奧波德三世簽字投降,比利時政府流亡英國。比利時人民積極展開反法西斯鬥爭,19449月比利時被盟軍光復。
西元1948年比利時、盧森堡與荷蘭合組經濟聯盟。1950年全民公投後,利奧波德三世被迫退位,由其子博杜安一世繼承王位。西元1957年比利時與盧森堡等六國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條約, 1958年正式生效,布魯塞爾並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總部。
在比屬剛果人民多次抗爭之後,1960年初比利時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被迫同意剛果在630日獨立。713日,比利時對新成立的剛果共和國發動軍事襲擊,遭到國際輿論譴責撤軍。196271日盧安達和蒲隆地也宣布獨立,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統治正式結束。1970年代以來,由於國內經濟危機和民族與語言矛盾激化,政局不穩。19681981年內閣更迭10次。1977年比利時劃分為三個聯邦區域:布魯塞爾、法蘭德斯、瓦隆尼亞(Wallonia)198111月提前大選,1217日馬爾滕斯組成荷語基督教人民黨、荷語自由進步黨、法語革新自由黨和法語基督教社會黨四黨聯合政府。1984年各執政黨協調內外政策,制訂3年經濟緊縮計劃,國內政局相對穩定。
今日比利時
北部荷蘭語區的法蘭德斯人和南部法語區的瓦隆人之間長期關係緊張,導致了比利時近年來提出憲法修正案並賦予比利時南北部正式的自治權,成為一個聯邦國家。2010年比利時議會選舉分裂派政黨「新聯盟黨」(N-VA)在荷蘭語的法蘭德斯區取得多數席次。該政黨是決定法蘭德斯區獨立於南部法語區之外的。因此荷蘭語黨派與法語黨派最後對於組成聯合政府並無法取得共識,導致2010年到2011年比利時陷入了長期的無政府狀態。
比利時以藝術、建築、啤酒、食物以及巧克力聞名世界,比利時也是歐洲真正的種族與文化的熔爐。比利時至今共辦了五次世界博覽會也有11位諾貝爾獎得主。主辦過一次夏季奧運,而世界杯足球賽最佳名次為殿軍。
地理環境
比利時從南到北,最寬處不過329公里,景觀卻頗多元,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
一‧比利時低地
海岸區
70公里長的海岸是比利時唯一臨海的部分,沙灘雖是休假旅遊勝地,但不易興築港口,必須另加引渠或外港等建物。亞色河在紐物浦(Nieuwpoort)注入北海,奇布魯(Zeebrugge)為一人工漁港,最大的商業港安特衛普,則位於流經荷蘭的奇蘭(Zeeland)省的河口。
比利時的海岸自中世紀以來便被開發,如今海岸邊上的濱海大道,供人散步或騎腳踏車,大道之間是風積丘。過去這裡是水道縱橫的沼澤地,因逐漸淤積,讓許多昔日的商業中心如布魯格光景不再。
海埔新生區
比利時的海埔新生地比起荷蘭的面積較小,填海的方式倒是一樣,先將沼澤的水抽排乾淨後,再由閘門隔開海潮。1914年時,只需打開紐物浦的閘門就足以淹沒全區。海埔新生區的土壤,一般來講,非常肥沃。
坎坪區(Kempen)
這個區域綿延數個省份,大致是在施德河、繆士河與丹莫河的平原上,坎坪居民不多,昔日僧侶在此建立修道院,19世紀時某些地方被放領給平民耕種,有些地方則供軍事演習。
後來此區域用作核能研究中心與工業用途,19世紀末發現的煤是此間唯一寶貴的自然資源,不過礦脈因不敷開採成本而遭棄置。
其他沙地區
在海岸、海埔新生區、禮益河與施德河之間的沙地區,區內平坦,僅有幾座山峰。跟坎坪區相比,這裡高度開發,人口亦較稠密,鄰近施德河一帶有紡織工業。中世紀起便開始都市化,大城甘特(Ghent)、安特衛普與布魯塞爾(Brussels)都在這個區域。
二‧中比利時
貫穿國境中部的平原,一路隆起直至南方的阿登尼斯地塊,高度將可達兩百公尺。這裡的土壤是陶土與淤泥的混合,尚稱肥沃,可供農耕與畜牧。村落隔著山谷,農舍各自孤立,多為石灰、砂岩、磚造的建築,往往圍著廣闊的中庭。
煤礦盆地(Coal-mining Basin)在中比利時之南,為被森布里河與繆士河所橫亙的一條長的凹地,冶金工業高度集中於此。
三‧阿登尼斯Ardennes
平均海拔694公尺,為比利時地勢最高之處,是德國艾菲爾山脈延伸的殘餘地塊。像中國西南的雲貴高原,山脈是由東到西一條條成波狀分布,使得各個谷地之間難以建立溝通的路徑。
這個區域以羅馬時期留下來的森林聞名,阿登尼斯便是源於羅馬神話裡的女神之名。可以分為兩個部份:
阿登尼斯低地
繆士河之南一連串海拔200500公尺的台地,其間為深且狹的谷地,沿著谷地邊上有洞穴。
阿登尼斯高地
海拔500公尺以上的台地,崎嶇不平的峰頂不適人居,土壤為排水不良的泥炭溼地。典型的阿登尼斯農舍是簡陋的房子、粗糙的牆壁,住處與穀倉同在一個屋簷下。
阿登尼斯高地缺乏自然資源、氣候惡劣、交通不便,開發的腳步較其他地區為遲,如今這裡開放做觀光旅遊之用。
氣候
受大西洋氣團的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有著明顯的四季。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多雨,1月平均氣溫03 °C7月平均氣溫1419 °C;因受海洋氣候之影響,全年多雨,平均每年約 200 天是雨天,只是降雨量並不多,年平均降雨量700900毫米,高地可達1500毫米。
十大城市
1.布魯塞爾(Brussels)
2.安特衛普(Antwerp)
3.根特(Gent)
4.沙勒羅瓦(Charleroi)
5.烈日(Liège)
6.布魯日(Bruges)
7.魯汶(Leuven)
8.蒙斯(Mons)
9.梅赫倫(Mechelen)
10.阿爾斯特(Aalst)
節慶
新年 11
復活節 不定
勞動節 51
耶穌昇天日 不定
聖靈降臨日 不定
國慶日 721
聖母升天日 815
耶誕節 12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