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 Ireland |
正式國名 |
愛爾蘭共和國 Poblacht
na hÉireann/Republic of Ireland |
首都 |
都柏林(Dublin)
|
領土 |
70,273平方公里 |
政治體制 |
責任內閣制 |
行政區域 |
愛爾蘭共和國全國共有二十六個郡(county),其中都柏林郡已分為三個郡和一個郡級市(county
borough),其他地區又設立了兩個郡級市,所以實際上是三十一個郡級行政區:
卡羅郡(County
Carlow)
卡文郡(County
Cavan)
克萊爾郡(County
Clare)
科克郡(County
Cork)
當尼戈爾郡(County
Donegal)
都柏林郡(County
Dublin)
- 都柏林郡級市(Dublin
City)
- 鄧萊里-拉斯當郡(Dun
Laoghaire-Rathdown)
- 芬戈郡(Fingal)
- 南都柏林郡(South
Dublin)
高維郡(County
Galway)
凱瑞郡(County
Kerry)
基爾代爾郡(County
Kildare)
基爾肯尼郡(County
Kilkenny)
利施郡(County
Laois)
利特里姆郡(County
Leitrim)
利默里克郡(County
Limerick)
朗福德郡(County
Longford)
勞斯郡(County
Louth)
梅歐郡(County
Mayo)
米斯郡(County
Meath)
莫納亨郡(County
Monaghan)
奧法利郡(County
Offaly)
羅斯康門郡(County
Roscommon)
斯萊戈郡(County
Sligo)
蒂珀雷里郡(County
Tipperary)
沃特福德郡(County
Waterford)
西米斯郡(County
Westmeath)
韋克斯福德郡(County
Wexford)
威克羅郡(County
Wicklow) |
語言 |
官方語言愛爾蘭語與英語。 |
宗教 |
主要宗教包含天主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
|
人種 |
愛爾蘭總人口約4,757,976(2016年),包括84.5%
愛爾蘭白人,9.1%
歐裔白人,1.9%
亞裔/亞裔愛爾蘭人,1.4%
非裔/非裔愛爾蘭人,0.7%
愛爾蘭流浪者。
|
貨幣 |
歐元(Euro、€)
|
歷史 |
早在7000多年前愛爾蘭就開始有人類居住,此後屢遭外族進犯與侵略,最終形成了豐富的血緣和文化傳統大融合。
西元前6世紀,塞爾特入侵者統一了愛爾蘭島的文化和語言。
維京人和愛爾蘭傳道士
西元5世紀,基督教傳入愛爾蘭,傳統上愛爾蘭人把此歸功於聖派翠克。
西元9世紀到10世紀期間,維京人的入侵促進了愛爾蘭島,特別是都柏林(Dublin)、沃特福德(Waterford)和科克(Cork)地區的貿易發展。
維京人的威脅、採納新的武器技術、城市的建立和航海貿易的發展給愛爾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維京人並未能夠在愛爾蘭長時間立足,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在愛爾蘭留下了足跡。
盎格魯-諾曼人統治
12世紀,定居於英格蘭和威爾斯的諾曼人抵達了愛爾蘭,並很快就控制了島上的大部分地區,而這些地區後來則被置於英格蘭國王的政治統治之下。
早期英格蘭的議會制度在愛爾蘭也受到響應。1297年第一個愛爾蘭議會成立。14世紀里在愛爾蘭爆發了多次反對英格蘭統治的暴亂。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英格蘭將它的精力集中在與法國戰爭上而忽略對愛爾蘭的統治。此後的玫瑰戰爭更削弱了愛爾蘭在英格蘭政治中的重要性。一直到都鐸王朝建立後英格蘭才有時間來顧及在愛爾蘭的統治。
殖民和暴亂到聯合王國
在經歷了一系列反抗英國王權統治的鬥爭後,愛爾蘭的最後一個蓋爾族堡壘烏爾斯特(Ulster)在1603年被納入英國王權的統治之下。
隨後出現的烏爾斯特莊園吸引了眾多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移民前往該地,對烏爾斯特郡的宗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持久影響。
西元17世紀,衝突再次爆發,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最終在博伊奈(Boyne,1690年)和奧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戰役中塵埃落定。
許多戰敗的愛爾蘭領導者及其追隨者(稱為「野鵝」)離開愛爾蘭前往歐洲大陸繼續他們的軍事、宗教或商業生涯,他們的傳統直至今日仍然十分顯而易見。
信奉英國國教的新教徒襲斷了政治權和土地擁有權,並制定了歧視舊教(天主教)的刑法。
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長足發展。
亞麻產業尤其在烏爾斯特郡蓬勃發展,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成為愛爾蘭重要的出口商品。
新教勢力逐漸將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發展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導致了激進愛國主義的形成。
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導致愛爾蘭人聯合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的建立。
1798年,愛爾蘭人聯合會在愛爾蘭舉行起義,但遭到鎮壓,而1800年通過的《聯合法案(Action
of Union)》則導致了英國和愛爾蘭全面議會聯盟的建立。
追求舊教解放成為19世紀的主流。
1829年,由丹尼爾·奧康乃爾(Daniel
O’Connell)領導的舊教贏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此後便開始進行一連串改革或解除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盟的努力。
大饑荒和自主聯盟
由於馬鈴薯連年大規模歉收,1840年代末發生了愛爾蘭歷史上最為悲慘的大饑荒:100萬人死於饑餓和傳染病,另外100多萬人被迫離開愛爾蘭,英國政府對此袖手旁觀,因此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再度抬頭。
到1856年,愛爾蘭人口從850萬減少到不足600萬,約減少四分之一以上;移民海外逐漸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象徵,也導致了愛爾蘭人口的進一步減少。
「大饑荒」(Great
Famine)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增強了愛爾蘭選民尋求自治和購買所租種土地的願望。但是,自治或者說「地方自治
(Home
Rule)」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1880年代,在查理斯·斯圖爾特·帕內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領導下,愛爾蘭議會黨(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使愛爾蘭問題成為西敏寺(英國議會)的關注焦點。
1886年,W·
E·格雷斯頓(W.E.
Gladstone)領導的自由黨轉而支援在愛爾蘭實行有限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對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產生了刺激。
他們主要是新教徒,在烏爾斯特省稍占多數。
與害怕愛爾蘭地方自治可能導致大英帝國分裂的英格蘭同盟者一道,統一主義者努力阻止給予愛爾蘭以「地方自治」。
儘管如此,一項《地方自治法案(Home
Rule Bill)》最終還是在1914年獲得通過。
然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法案並沒有得到實施。
獨立與內戰
1916年復活節的起義失敗後愛爾蘭爆發了一個為期數年的游擊戰。新芬黨(Sinn
Féin)本身在起義中並沒有起多大作用,但此時成為獨立運動的中心。在1918年的下議院選舉中新芬黨獲得了愛爾蘭選票的80%,這些議員組織了1801年以來愛爾蘭的第一次議會。伊蒙·德·瓦勒拉被選為愛爾蘭共和國總統,一個獨立的政府和管理組織開始被建立。英國政府立即宣布這個議會是非法的並爆發英愛戰爭。從1919年到1921年的愛爾蘭獨立戰爭以英愛和平條約(Anglo-Irish
Treaty)結束。32個愛爾蘭的郡中26個宣布從英國獨立。這些獨立的郡成立愛爾蘭自由國。愛爾蘭北部的六個郡組成北愛爾蘭留在英國。英國改名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麥可·考林斯簽署的英愛和平條約承認愛爾蘭的分裂,但議會中的小部分人和共和國總統伊蒙·德·瓦勒拉不承認這個條約。議會、新芬黨內部和愛爾蘭共和軍內部對這個條約的見解分歧都存在。德·瓦勒拉辭總統職。在此後的愛爾蘭內戰中他領導「共和軍」與新的由新芬黨組織的政府的愛爾蘭正規軍。1923年共和軍投降,內戰結束。1926年德·瓦勒拉退出新芬黨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愛爾蘭共和黨。1932年愛爾蘭共和黨在大選中獲勝,德·瓦勒拉成為愛爾蘭首相。
愛爾蘭共和國
1937年通過公民公投愛爾蘭獲得了一個新的憲法,改名為愛爾蘭共和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爾蘭保持中立。1948年愛爾蘭退出大英國協,此時的愛爾蘭經濟上相對歐洲主要國家明顯落後。1955年愛爾蘭加入聯合國。1973年愛爾蘭加入歐洲共同體,依靠歐洲共同體的結構資助和愛爾蘭本身的改革,愛爾蘭經濟開始大幅度發展。
1985年英國和愛爾蘭就北愛爾蘭問題達成協議,愛爾蘭可對此有發言權。1994年親愛爾蘭共和軍的新芬黨宣布單方面停火,為和平談判製造了前提。
1998年4月10日愛爾蘭政府、英國政府和北愛爾蘭的黨派簽署條約,愛爾蘭放棄其在憲法中規定的對北愛爾蘭的主權要求。在後來的全民公投中94%的選民同意刪除憲法中的此條文。
2002年愛爾蘭導入歐元為正式貨幣。從2004年1月1日到6月31日愛爾蘭總理伯蒂·埃亨出任歐洲聯盟議會主席。在他的領導下歐盟完成了歐洲憲法的協商,並加入了10個新的成員國,達到25個。1995~2007愛爾蘭經濟飛速成長獲得凱爾特之虎的稱號,不過2008年受到金融海嘯拖累成為歐豬五國之一。
近年來,愛爾蘭政府以控制通貨膨脹、減少租稅負擔、減少政府開銷、提高勞動力素質、鼓勵外國企業投資為目的,採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措施,讓很多跨國企業總部設在愛爾蘭,有歐洲矽谷美譽也重返凱爾特之虎的榮光。
足球為愛爾蘭熱門運動,目前共有六位諾貝爾獎得主。 |
地理環境 |
愛爾蘭本島面積為84,421平方公里,其中愛爾蘭共和國約占70,273平方公里,其餘為聯合王國領土北愛爾蘭。愛爾蘭島西臨大西洋,東北隔北海峽與蘇格蘭相望,東臨愛爾蘭海,東南隔聖喬治海峽與威爾斯相望,南臨凱爾特海。愛爾蘭西海岸多為懸崖、丘陵等(最高點為卡朗突奧山(Carrauntoohil),海拔1041公尺)。島內地形比較平緩,多為農田,香農河(River
Shannon)為主要河流,其他重要河流如利河,同時也有幾個大湖泊。島中央河谷地區沼澤眾多,盛產泥煤。愛爾蘭的外形常被詼諧地描繪成一隻可愛綠熊的側身剪影(愛爾蘭全島),主要為丘陵地形及原野,遍布著森林及湖泊。
主要城市有位於東岸的首都都柏林、西南的科克、西岸的利默里克和高威、和東南岸的沃特福德。其中在愛爾蘭島西海岸的莫赫懸崖,是全歐洲最高聳的懸崖之一,懸崖沿著愛爾蘭西海岸綿延8公里,也是愛爾蘭最重要的海鳥棲息地,懸崖上生長著許多珍稀植物品種,還是眾多電影的取景地。 |
氣候 |
愛爾蘭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暖夏涼。雨水非常充沛,一些地區一年有275個降雨日。經過島嶼西岸的墨西哥灣暖流也使愛爾蘭氣後溫暖。由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下,在冬季時氣溫很少低於攝氏-5°C,在夏季時不超過攝氏29°C。有紀錄以來在愛爾蘭的最高溫度為33.3°C間在1987年6月26日基爾肯尼郡測得,而記錄的最低溫度出現在斯萊戈郡為
-19.1°C。冬季時全島降雨較為普遍,夏季前幾個月有些微降雨。西部地區受到西南風影響下降雨較大,同時東岸及都柏林降雨最少。日照時數最高的地點在愛爾蘭島的東南部。北部與西部海岸有全歐洲最大的風場,具有風力發電的潛力。 |
十大城市 |
1.都柏林(Dublin)
2.科克(Kaohsiung
City)
3.利默里克(Limerick)
4.戈爾韋(Galway)
5.沃特福(Waterford)
6.德羅赫達(Drogheda)
7.鄧多克(Dundalk)
8.斯沃茲(Swords)
9.布瑞(Bray)
10.納文(Navan) |
節慶 |
主要節慶
日期
|
節日
|
原文
|
3/17 |
聖派屈克節 |
St.
Patrick’s Day
|
12/25 |
聖誕節 |
Christmas |
12/26 |
聖史帝芬節 |
St. Stephen
Day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