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亞綱:獸亞綱Theria
下綱:真獸下綱 Eutheria
超目:靈長總目 Euarchontoglires
目:靈長目 Primates
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
簡鼻亞目Haplorrhini
靈長目包含原猴亞目(包含狐猴(lemur)與懶猴(slow
loris)等)及簡鼻亞目(包括人類、黑猩猩(chimpanzee)、大猩猩(gorilla)與紅毛猩猩(orangutan)以及眼鏡猴(tarsier)、獼猴(macaque)、長臂猿(gibbon)和狒狒(baboon)等)。靈長目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靈長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雖然是雜食性也演化成兩眼直視的特徵,大部份的靈長目至少保有部份樹棲的能力。
大部份人類以外的靈長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雨林區域,只有人類可以利用科技與開發的工具住在地球多數的陸地環境(南極洲是最少人類活動的地方),甚至還發展出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的科技。不同種類靈長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伯特夫人狐猴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靈長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前。
原猴亞目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靈長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懶猴下目及跗猴。類人猿下目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靈長目分為原猴(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是指鼻部濕潤的靈長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亞目,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靈長目,包括跗猴及類人猿下目。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長臂猿與人科。新世界猴包括capuchin、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目前仍持續發現新的靈長目物種,在2000年代發現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新發現了11個物種。
靈長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靈長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轉變成以陸棲為主,不再是樹棲動物,但多數靈長目依然以樹木尤其熱帶雨林為主要棲地。移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用二足或四足行走,指關節行走或是在樹枝上擺盪(握枝現象)。
相對於其他的哺乳類(齒鯨與海豚類除外),靈長目的大腦比例跟身體相比大了許多,靈長目也比較依賴立體視覺,而嗅覺就不如大多數動物,在猿及猴的嗅覺明顯較多數動物差,但懶猴及狐猴的嗅覺就很好。有些靈長目具備三原色視覺,大部份也有對生拇指,甚至有些 發展出適於抓取物品的尾巴。許多靈長目有兩性異形狀態,差異包括體重、犬齒大小及顏色。靈長目發育成熟比其他體型相近的動物要晚很多,壽命也比較長。依物種的不同,成年的靈長目可能是獨自生活、成對生活,或是成群生活。目前不少靈長目動物因為人類濫捕、棲息地破壞以及戰爭等因素而瀕臨絕種。
台灣的靈長目除了人科的人類外尚有猴科的台灣獼猴。
靈長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十五個科:
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原始的猴類。
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原始的猴類。
- 鼠狐猴科(Cheirogaleidae)
- 狐猴科(Lemuridae)
- 嬉猴科(Lepilemuridae)
- 大狐猴科(Indriidae)
- 指猴科(Daubentoniidae)
- 懶猴科(Lorisidae)
- 嬰猴科(Galagidae)
簡鼻亞目(類人猿亞目)(Haplorrhini):進一步演化的猴類、猿類、人。
- 眼鏡猴科(Tarsiidae)
- 捲尾猴科(Cebidae)
- 青猴科(Aotidae)
- 僧面猴科(Pitheciidae)
- 蜘蛛猴科(Atelidae)
- 猴科(Cercopithecidae)
- 長臂猿科(Hylobatidae)
- 人科(Hominida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