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人類與地球及自然萬物該如何共存發展(How Do Human Beings and Living Things Coexist & Develop on Earth?)



雖然早在很久以前人類便能經由配種產生新的物種(目前各式各樣擁有不同能力大大小小的狗可能全部由人類一開始馴養的單一犬種配種而來。),而目前更能運用基因工程將動植物的基因混用在經濟物種上以產生能耐更嚴苛環境,也能抵抗原本天敵或病菌的經濟作物或可以生產更多人類需求食物或資源的動植物。
家犬的DNA分析顯示狗可能不單單是灰狼(Canis lupus)的近親,更可能是各地不同灰狼亞種的混血後代。現代狗的祖先約在1.1萬至1.6萬年前開始在西歐被人類馴化,更早之前人類飼養的古代狗已經滅絕,如在比利時所發現距今3.6萬年及阿爾泰山所發現約3.3萬年前的標本,顯示已經中斷的馴化事件,這些更早期的古代狗並未留下現存後代。
相對於家犬,家貓的馴化較為複雜、生存於更新世中期的馬特里野貓被認為是野貓的直接祖先,其中在九十萬年前演化出的森林野貓(未被馴化)又出現非洲野貓(短毛貓)與亞洲野貓(長毛貓)等亞種,但以上的傳統觀點,被2007年一項最新的針對全球各地近千件貓的基因樣本研究結論所推翻。該項研究採用粒線體DNA及重複短序列核DNA進行比對,發現家貓只與中東野貓群譜系聚在一起,且兩者的基因並無差別;而非傳統觀點的歐洲野貓、中國山區野貓、中亞野貓、南非野貓等四個基因群集。這意謂家貓起源自單一地區,而且這地區是中東。
目前人類人口以每年超過八千萬人增加,相當於每4年全世界就增加超過一個2011年的美國總人口,而且由於醫療與科技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已比人類遠祖甚至工業革命時期高出很多,古代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卻是百歲人瑞在某些國家越來越多,雖然在先進國家的人口成長率已經很低,但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口還是持續增加且人口增加幅度的趨勢似乎還會再往上揚,加上新興國家也開始追求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準,但地球每年自然產生或生產的資源卻已經無法滿足日漸增加的人口,因此只好繼續開發原始林地尤其熱帶雨林來種植農作物或畜養牲畜並且過度撈捕湖泊與海洋生物以養活持續增加的人口,如此作法卻會使原本生存於開發區域附近的生物棲息地變小並導致數量減少。加上各式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汙染物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大幅度增加,這樣的活動已經破壞了原來地球的自然發展生態,而這樣子的環境改變已經開始造成一波人為的物種大滅絕,很多現存的動植物將可能在本世紀末前絕種如果我們現在不開始展開行動挽救。
Flag Counter
人類的人口增長史(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
毫無疑問的,人類是目前也是地球史上發展的最為成功的高等生物,也是唯一能以科技改變地球環境的生物,並且也能以科技開創更新的科技來改善生活,更是目前數量最多的高等生物,也是目前唯一能利用科技登上地球以外星球的生物。
人類開始使用工具大約在250萬至26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此時的人類已經懂得利用敲擊石頭成獵捕工具,並以工具獵捕動物,但由於人類獵捕動物的數量跟當時氣候有絕對關係,此時的人類依然只能看天吃飯,隨著獵物的數量多寡維持著不多的數量,根據考古等資料推測估計維持在幾百萬人左右。
直到約西元前一萬年人類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改變原來的遊牧生活開始發展農業與畜牧業,人口才開始進一步增加,到了西元元年時據估計全世界人已經有兩、三千萬人,此後一直持續增加直到工業革命時世界人口已增加到約七、八億人。
由於工業革命時代開始發展更新的醫學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並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口開始大量移往美洲且由於有比原本歐洲更為廣大的土地,美洲的人口也開始大幅度增加,而原本的舊大陸人口也是進一步上揚,直到1900年左右更使世界人口進一步發展到兩倍約16億人,之後雖然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人口還是持續增加,尤其到1980年代以後人口暴漲,每年人口更以驚人的八千萬人在增加,到2011年世界人口已超過七十億人並且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目前有將近十幾億人處於貧窮線下,仍有少數的民族仍保持在與世隔絕的遊獵生活,但地球的資源可負擔的最大人口數有人估計約九十到一百一十億人,依據目前的人口增加速度到了2050~2060年左右便會到達此人口數,到時除非有另一個地球否則必然有更多人會處於饑荒與缺水的狀態,各國也可能因此而發生爲搶奪資源的戰爭,那時就需有另一個與地球資源與環境相當的星球可以讓多餘的人移民,不過就算有一顆星球可以讓人類移民,以目前人類的科技等級要一次遷移幾億到幾十億人到另一顆星球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更何況目前太陽系也不存在這樣一顆星球,離地球很近的也位在太陽系適居帶的火星環境比地球的荒漠的生存條件還惡劣,而且還有足以致人於死的宇宙輻射,要改造火星成為人類可以自由生活的行星工程技術也還沒完全發展出來,而且改造行星環境所需耗費的時間與經費以目前的科技要發展也是相當驚人的。至於距離地球很近的月球目前也不適合人類殖民,移民前要解決大量人口所需的能源、水、食物與輻射問題就至少需時數十年到數個世紀了,更何況可以大量載人便捷經濟往返月地的交通工具目前也沒有具體開發計劃。


經濟科技發展與地球土地開發應兼顧經濟與環保(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 Technology Should Also Consid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人類為了發電與灌溉需求蓋了許多水壩來發展經濟,但水壩雖帶來了電力與防洪的作用卻也改變了水壩上中下游原本的自然生態發展,有些在水壩下游生存的生物有些也因此絕種或數量減少,同時對水庫上游的物種發展也會受到影響,以中國的三峽大霸而言,揚子江豚據信已因大壩興建而絕種,而上游的另一種瀕臨絕種動物金絲猴的棲息地也因此而減少,因此開發水壩尤其涵蓋區域面積廣泛的計畫更須謹慎的規劃。
至於亞洲熱帶雨林的開發也危及另一種高等靈長類紅毛猩猩,在原棲息地的數量已經大量減少。
至於人類以基因工程發展的防病蟲作物也會對自然生態造成影響,雖然可以防治病蟲害卻也因此把採蜜的蜜蜂或蝴蝶等生物也一起殺死,這也是種植基因作物所該注意的。
山坡地的開發更是要注意水土保持,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土石流,造成嚴重的災害。


珍貴的水資源與熱帶雨林(Precious Water & Tropical Rainforest)
雖然海洋覆蓋地球十分之七以上的面積,但淡水只佔地球表面水量的2.53%左右,而真正方便人類使用的河水與湖泊水量更只有0.3~0.8%,這些水量雖然可以經由水循環讓人類可以重複使用,但事實上由於農工業用水量持續的增加,再加上工業污染水源,人類實際可用的水源更少,而每年經由下雨或颱風颶風等所帶給人類的水早就不敷人類使用,有些國家尤其是在沙漠附近的臨海國家早已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獲取所需淡水,而有些國家甚至更回收都市污水處理後再重複使用,也有國家是抽取遠古時代的地下水層的水來用,不過這些地下水層的水因為常年使用有的也接近枯竭了。以生產糧食作物而言,每生產一公斤的糧食約需9003000公升的水,生產肉類則需4000~16000公升的水,而工業活動所用的水量更驚人。人類爲了生產更多的糧食或燃料作物與肉類以供應更多的人口需求,更加速的砍伐熱帶雨林以作為耕地或畜牧業使用更大大降低熱帶雨林調節地球氣候的作用,而畜牧業更會造成另一種溫室效應氣體的增加-甲烷,況且生產的糧食有相當部分是提供給畜牧業用更加劇水的用量與雨林開發,熱帶雨林的生物種類佔了地球陸地生物相當大的比重,雖然目前有些國家已經開始正視此問題嚴重性也減小雨林的減少量但仍不能做到零砍伐。目前已經有些國家的某些區域嘗試在都市建築物中種植有機蔬果,這樣不但不用再增加地表耕地面積且也可減少食物須由產地運到目的地的碳排放量以及生產蔬果的用水量。

資源回收(Resource Recovery)
石化材料的回收與再生也可減少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回收可利用的塑化材料不但可以減少石油的使用,並且也可以減少垃圾量轉變成為可用的資源,在二十世紀後半期,人類才開始注重資源回收,之前以掩埋方式處理的垃圾,例如塑膠等經過千百萬年也不易腐化,而且所堆積的垃圾也會造成環境污染,甚至會被其他生物吞食或者纏繞身體而造成其死亡,有些甚至因為淹大水等而流入自然生態甚至海洋中,但如果能回收加以利用廢物而變成資源也可減少垃圾量,更可減少焚燒垃圾產生的二氧化碳量(甚至有些石化工業產品燃燒後會產生有劇毒的戴奧辛),也可因此創造新的產業與工作機會也可以減少石油的使用量,可說一舉數得。至於其他的可回收式廢棄物也是一樣,否則地表早晚會被垃圾堆滿。而電子產品等目前也開始有人在做回收處理成資源再利用,不然這些電子產品也是屬於不會腐化的廢棄物,更糟的是比較早期的電子產品有些還含有重金屬,不回收處理也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更何況這些電子產品中有不少還含有地球的稀有金屬或貴金屬,這些也是可用資源,因此有效的垃圾的分類與回收也是一條人類與自然共存之道。至於有機垃圾如果皮樹葉與不可食用的蔬菜殘餘部分則可用於堆肥或者產生沼氣發電。
柔珠洗臉產品會對水中生物造成嚴重危害,而且並不會分解而是會循環的造成傷害,希望能不要使用也不要再生產柔珠人體清潔用品。
伴隨著汽機車數量的增加以及石化工業活動的增加,目前每年生產給這些車輛使用的汽柴油以及工業發展的石油使用量也隨著增多,隨之而來的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與石油開採的大量增加,目前每年汽機車加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高達三百億噸而且還在增加之中,這也是在工業革命以前地球沒經歷過的人為環境變更,不管是當初制定的京都協議書或者後來招開的巴黎氣候會議,都是為了減少人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由目前世界各地的冰山消融與北極的冰山大量減少甚至永凍土融化的狀況看來,無疑也是一種警訊,而原本北極圈與附近陸地的霸主北極熊(除了人類外可說沒有天敵)更可能因此在本世紀絕跡,世界很多小型島國也面臨海平面上昇而有滅國的危機。而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2006年超越美國,目前排放量甚至將近美國的兩倍,而且還不包括香港及澳門。因此未來必須開發更環保甚至非使用石化燃料的私人交通工具以改善此一狀況。而使用石化燃料發電除了排放二氧化碳外,也會排出硫化物等有毒氣體,造成空氣污染,目前全球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高達六百八十萬人。我們可以地球的姐妹星金星當範例,金星的環境就是在嚴重的溫室效應下所產生的人間煉獄,地表壓力高達92大氣壓,表面溫度最高可達420 °C,大氣層含有96.5%的二氧化碳,這是失控的溫室效應所造成的人間煉獄,唯一的差別在於金星環境是自然造成,但目前地球的氣候改變卻有不少是人類的活動所造成,而且地球的溫室效應可能因為人類活動而加劇。目前世界各大汽車廠也已經開始生產油電車、燃料電池車、電動車甚至其他動力的車輛,雖然還不夠普及,但至少已經是個好的開始,而增加環保的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量且減少私人車輛的使用也是個可行的方式。

不要核電還能有什麼選擇(What Can We Do without Nuclear Fission Power?)
由於日本311強震的引發的核電災難影響,讓世界核能發電大國日本也開始檢討其核電政策,核能發電佔的發電量到2011年也只剩全部發電量的9.8%,也引起世界的反核潮更有國家宣布廢核。其實目前以核分裂(nuclear fission)為主的核能發電其實一點也不環保更不便宜,不止發電時產生的核輻射會對人造成危害,且發電後產生的廢料也具有相當強的輻射而且有很長的半衰期,相關的核廢料處理也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回收再利用可使用的核廢料也會引發國際關注被認為想發展核子武器。而要處理或掩埋這些剩下的核廢料更是棘手的問題,除非是幅員廣大且有無人居住區的國家可以將核廢料儲存在這些區域,這些發電完的核廢料要運到其他國家也會引發抗議而無疾而終,台灣以前幾次把核廢料運到其他國家最後都在抗議聲浪下又原船運回。
另一種較為環保的核融合(nuclear fusion)技術目前也不成熟,要到可以實用化可能還需要幾十年,不過這項技術發電也有其危險性,因為瞬間產生的巨大能量如果處理不慎也是會導致重大災害,因此這個也不是目前可用的選項。
目前德國已經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建立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預估完成後將可提供整個歐洲15%的電力,這個似乎是個可行的方案,其實類似的計劃早在一次大戰前英德政府就花錢投資並已經開始執行,但一次大戰爆發後所有的發電設備都被拿去回收做成武器了。太陽能發電的轉換效率目前雖然還很低但重點是發電過程並不會造成任何污染,因為主要就是把光能轉成電能,也不用像石化燃料發電必須隨時添加燃料來發電,而且以石化燃料發電也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只要陽光充足,太陽根本就是可以源源不絕地提供電能,唯一缺點是需要大量的土地。地球的大氣,海洋和陸地吸收的太陽能每年大約是3,850,000 exajoules (EJ)。而在2010年世界主要能源消耗每年不過才539EJ,只有地球每年接收太陽能的0.014%,因此如果能擴大且有效利用太陽能,只要能利用1%就遠超過目前人類所需的所有能源了。1980年代也有日本企業提出在月球表面蓋太陽能發電廠再以微波把電力送回地球。
另一個歐洲國家丹麥則是在海上建了不少風力發電機組,這個也是個環保的電力來源,風力發電有一個缺點就是噪音問題但設在海上就可以避免此一問題,當然設定的地點先決條件是不能影響航運。
而目前的電力系統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電力如果沒用也會不斷的損耗掉如果室溫超導可以實用化那也是可以減少電力浪費的一個方法。而以智慧電網(Smart grid)來調整電力的生產與輸配以及儲存或調整家電及企業用戶的耗電量,以此達到節約能源,降低損耗,也是個有效率的節省電力浪費的方式。
除了增加發電的來源外,減少耗能電器的使用量以及使用節能家電也是另一種方法,世界各國政府早就在做節能家電鼓勵或限制這一件事了。舉32" LCD TV為例,在初期的功率消耗高達每秒數百瓦,但目前LED背光的LCD TV消耗電力早就在一百瓦以下了。更何況目前各種節能家電也越來越多,更可大幅度降低家庭耗電量,對整個世界而言整體的用電量早就不知道省了多少了。
生物碳(Biochar)的大量使用於農業上更可以增加土地肥沃度與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並淨化水質與減少溫室效應氣體。

頻繁的跨國旅行可能帶來的危險(The Danger of Frequent Traveling to Different Countries)
目前很多法定傳染病在先進國家可能已經絕跡,但在不少國家可能仍存在,而新的傳染病也可能因為頻繁的跨國旅客活動而在國際蔓延。當初西班牙可以征服南美洲靠得並非全是船堅炮利,而是因為帶了致命的傳染病天花到南美洲導致大多數的原住民因而死亡,這些傳染病在舊大陸已經流行過因此有人已經對這這些傳染病有抵抗力,但南美洲的原住民對這些病菌完全沒有抵抗力,造成南美的印加文明因此而滅亡。目前天花算是第一個在人類社會根絕的傳染病,在各種傳染病的疫苗普及下有越來越多的傳染病可望絕跡。

不要竭澤而漁與購買瀕危動植物所製成的商品(Don't Overfish & Buy Products Made of Endangered Species )
再來則是避免過度撈捕湖泊與海洋生物,目前有很多海洋可食用魚類因人類過度撈捕而數量大為減少,包含鮪魚與鱈魚等魚類目前每年的撈捕的數量已經減少很多,且撈到的魚也越來越小,人類不停的過度撈捕海洋生物目前也已經超過自然界的生產上限,因此各國也開始立法規範撈捕少數種類的魚貨數量,這也算是個好的開始,而且過小的魚蟹等也會放回大自然中讓其繼續生長,否則人類早晚也會面臨無魚與海湖生物可吃的狀態,更何況這些海洋生物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海洋高等動物的食物,過度撈捕同樣會讓其他物種面臨生存危機。
野生動植物所製成的商品尤其是動物的產品很可能是盜獵而來,購買這些商品可能會助長盜獵或盜採加速這些物種絕種,包含野生老虎犀牛熊與大象還有很多陸上跑以及天上飛與水裡游的動物等都可能是受害者,而全世界老虎犀牛的數量目前都在瀕危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世界每年有七千萬條鯊魚因為魚翅被殺害,鯊魚雖然是海洋的最頂級掠食者(除了少數種類如鯨鯊只吃浮游生物),在海中可說沒有天敵,但面對人類漁船一樣無任何招架之力,但多數漁船獵捕鯊魚只為了取其魚翅而不是整條鯊魚都利用,這對海洋資源也是一種浪費,這種漁獲方式也會造成海洋生物鏈的失衡。

減少食物浪費(Reduce Food Waste)
目前全球每年約浪費三分之一的食物,相當於13億噸,約值四千億美元,而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包含蔬果、海鮮、乳製品、穀類與肉類,如果能減少大量的食物浪費基本上就可以解決地球不少國家的飢荒問題,前提是這些被浪費的食物能分配到饑荒國家。


地球並非只有人類一種生物(Human Beings Is Not the Only Species on Earth)
人類並非地球唯一物種,人類也必須依靠地球其他生物才能繼續發展,或許治療人類疑難雜症的藥品就藏在海洋或熱帶雨林中的某些物種中,如果我們將這一切現在就破壞殆盡,最終人類也將因而受害,唯有人類與地球其他物種共存發展,地球的生態系才可繼續平衡發展。
而目前由於人類活動已經可能導致地球發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之前五次都是自然或宇宙災害所造成,人類必須減少某些經濟活動或發展新的環保科技以減緩甚至讓物種大滅絕狀態停止。

Reference
Multi-Lingual Wikipedia
不要核能,那我們用什麼?
Discovery Channel
NGC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