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起源
不列顛(Britain)島在史前時代原與歐洲陸塊相連,西元前6千年冰河時期結束後,雪水融化成為現今的英吉利海峽,而當時石器時代的移民在沙利斯堡(Salisbury)附近的石灰岩丘陵墾植,並且留下了神秘的史前巨石柱群(Stonehenge)。西元前1世紀塞爾特人(Celtics)從中歐來到英國,並帶來了蓋爾語(Gaelic)及布理索尼語(Brythonics),這兩種語言分別演變成了今天蘇格蘭和威爾斯的方言。
西元43年羅馬人來到不列顛,不僅隨即將不列顛併入羅馬帝國版圖,更征服了威爾斯和英格蘭北部,西元120年在英格蘭北部建築了長117公里的哈德連長城(Hadrian’s
Wall),作為羅馬帝國北部疆界,同時阻絕蘇格蘭人的侵略。在羅馬人300多年的統治之下,為不列顛帶來基督教、筆直的石板路以及許多公共建設,在倫敦、巴斯、約克等地都可見到羅馬人遺跡,後因羅馬帝國勢力衰退,羅馬人在西元410年左右淡出不列顛。
國家的建立
接著於西元5世紀入侵不列顛的為來自日耳曼的盎格魯人(Anglos)、薩克遜人(Saxons)及朱特人(Jutes),西元九世紀中,維京人(Vikings)入侵,全英國只剩下泰晤士河南部是英格蘭人的勢力範圍,使得英格蘭人開始和維京人同化。下一個入侵的勢力是來自諾曼第的諾曼人(Normans),在西元1066年帶著大軍入侵,威廉征服者在戰役中擊敗盎格魯薩克遜,正式入主不列顛。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英國都在動盪不安中度過,10世紀以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1284年威爾斯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先是英法百年戰爭,後來又因兩大王族爭權爆發了薔薇戰爭(War
of
Roses) ,16世紀時英國教會與羅馬教會分裂,形成英國國教,當時的英皇亨利八世被國會任命帶領英國國教,聖經也在此時被翻譯成英文。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共有一位君主,皇室和國會間的權力鬥爭在17世紀中達到最高點,最後權力仍歸還給皇室,同時間英國開始迅速向海外擴張勢力,在各地征服擴展了許多殖民地。英格蘭和蘇格蘭於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1169年-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日不落國
對外擴張勢力的同時,工業革命也如火如荼的進展當中,蒸氣動力、水力及煤礦的開採改變了交通運輸及製造業的動力,世界上首見的工業城市在密德蘭地區(Midlands)開始發展,帶來了人口的大量聚集。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強國和海上霸主,有著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度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維多利亞女王在1837年掌權時,英國達到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了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號稱「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
國力衰退期與大英國協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聯合王國”由於勢力衰退和民族主義興盛(尤其印度和埃及),逐漸放鬆對殖民地的控制。1867年~1910年間,聯合王國給予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自治領”的地位,相互仍有緊密關係。1920年代,英國開始考慮讓殖民地自主。1931年,《西敏寺法令》通過,大英國協正式成立,前三者成為創始會員國,大英帝國正式瓦解。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頭50年,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僅剩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但現代發展仍持續進行中,流行文化和經濟勢力的提升,讓英國仍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後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其餘殖民地紛紛跟隨,幾乎都成功獨立,並成為大英國協的會員國。目前仍有13個殖民地,包括百慕達、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選擇不獨立而成為英國海外領地。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前英殖民地,是主權在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
近代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工黨迅速崛起,在歷次大選均取得佳績。期間工黨政府推動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國有化,並設立國民保健署,推動免費醫療及教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又受到所有政黨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柴契爾夫人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
1979年英國大選,柴契爾夫人上台後,開始推動部分企業私有化,為了使英國經濟恢復活力,擺脫「英國病」的困擾,她拋棄二戰之後的所謂「共識政治」與凱恩斯主義政策,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減少,大多數國營事業私有化,勞動力市場也變得更具彈性,在財政上採用貨幣主義政策,英國經濟最終走出長期「滯脹」的局面。自1981年以後,其年實際增長率達3%以上,在當時是僅次於日本的主要西方已開發國家。在社會文化領域,柴契爾夫人則致力於抨擊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勞而獲」思想,頌揚傳統的中產階級道德,鼓吹通過努力工作以創造財富,而非追求財富的再分配。然而柴契爾夫人的政策也使得英國社會出現分裂,尤其是財政緊縮與產業轉型,對於英國的傳統產業造成巨大的衝擊,導致大批工人失業。
皇室不幸客死異鄉的黛安娜王妃,是1980年代英國皇室中風頭最健,也最受萬民擁護的皇室成員,黛安娜和查理王儲1981年在聖保羅大教堂的世紀皇家婚禮,經過全球轉播之後,英國皇室家族的一舉一動開始成為全球民眾和鎂光燈注目的焦點,直到充滿個人魅力的黛妃戲劇性地在巴黎車禍身亡,世人對英國皇室的關注更是達到最高點。
英國雖自詡為民主政治的濫觴,但卻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數保留君主世襲制度的國家,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之一,雖然日不落國的威名盛況不再,但英女王的地位仍具有相當象徵意義,代表國家出席重要公關社交場合、國會開幕、慈善活動等。英國皇室雖然沒有政治實權,但卻是宗教上英國國教的領導人,近來有不少廢除皇室的與論出現,但在階級意識尚未完全打破的英國,皇室的存在仍是必須而有助益的。
英國皇室中不乏聲名遠播者,現今皇室成員從伊莉莎白女王以降,最有名的當推查理王子和已逝的黛安娜王妃,以及萬人迷威廉王子,而其他幾位現任皇室成員也總是難逃媒體追逐,特別有關結婚、離婚等緋聞事件,總是讓媒體大書特書。來到英國,英國皇室彷彿近在咫尺,無法計數的城堡和宮殿遍佈各地,成為重要觀光資產之一,倫敦白金漢宮、西敏寺、倫敦塔、肯辛頓宮、溫莎古堡等,都是見識體驗英國皇家風的經典重點。
二十一世紀
工業革命始祖的英國在科技領域依然領先,在航太與軍事科技領域依然有其獨到之處,英國手工打造的高級汽車如勞斯萊斯等仍是世界超級富豪的最愛,而其時尚工業也是走頂级路線,且其威士忌酒也在世界享有盛譽。此外,英國也在文學、藝術、戲劇、流行音樂與職業體育運動(尤其是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Premier
League)與溫布頓網球公開賽(The
Championships,
Wimbledon)也影響世界。直至今日英國共辦了2次夏季奧運會(歷屆奧運會表現的成績也不差。),1次世界盃足球賽(拿下ㄧ次冠軍。),也辦了3次萬國博覽會並出了115位諾貝爾獎得主。
2011年的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的皇室婚禮以及2012年的倫敦奧運再次將世界鎂光燈焦點帶回到英國,而2013年下半年皇室也增添了新成員。2014年9月蘇格蘭將舉行獨立公投,如果公投成功將脫離大英帝國成為新國家,也將會為英國歷史上帶來新的一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