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台灣簡介(Introduction to Taiwan)-2016


台灣 Taiwan
正式國名
台灣,Taiwan
首都
台北(Taipei)
領土
35,882.6平方公里。
政治體制
雙首長制
行政區域
6直轄市
臺北市(Taipei City)
新北市(New Taipei City)
桃園市(Taoyuan City)
臺中市(Taichung City)
臺南市(Tainan City)
高雄市(Kaohsiung City)
臺灣省(虛級化)
11
新竹縣(Hsinchu County)
苗栗縣(Miaoli County)
彰化縣(Changhua County)
南投縣(Nantou County)
雲林縣(Yunlin County)
嘉義縣(Chiayi County)
屏東縣(Pingtung County)
宜蘭縣(Yilan County)
花蓮縣(Hualien County)
臺東縣(Taitung County)
澎湖縣(Penghu County)
3省轄市
基隆市(Keelung city)
新竹市(Hsinchu city)
嘉義市(Chiayi City)
福建省(虛級化)
2
金門縣(Kinmen County)
連江縣(Lienchiang County)

台灣目前的直轄市數目跟韓國的廣域市一樣多,都是六個。
語言
流通語言有國語臺灣話客家話臺灣原住民族各族語言,商業上應用英日歐韓等語也通行
宗教
臺灣主要宗教包含佛教、道教、一貫道、基督新教、天主教、儒教與伊斯蘭教等。憲法保障全體國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人民可自由接受各類宗教信仰,只要不違背善良風俗政府為保行政中立,與宗教間實施政教分離並平等發展。就信仰人口而言,融合臺灣道教、臺灣佛教與民間宗教的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主要的宗教信仰。大部分臺灣人同時信仰道教、佛教與儒教與傳統民間信仰混合的台灣民間信仰,約占臺灣人口的93%。而如一貫道、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儒教、藏傳佛教等也有不少人信仰。
人種
臺灣目前總人口約23,248,953(2016),可分為5大族群: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族與新住民(外國新娘以及外國移民等)。在臺灣活動已有約八千年之久的原住民族(未納入平埔族血統者)約佔總人口2.32%(545,032)。沿襲歷史上稱法將臺灣原住民族粗略劃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而傳統所稱的「高山族」實際包含了至少16個部族,其中傳統9族包含原統稱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及蘭嶼上的達悟族(舊稱雅美族),近幾年泰雅族再劃分出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阿美族劃分出撒奇萊雅族與噶瑪蘭族,鄒族劃分出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以及邵族。
貨幣
新台幣(NTD$)
Flag Counter
歷史
台灣史前時期:16世紀及以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5000年前
長濱文化為代表
新石器時代早期:7000年前~5000年前
大坌坑文化為代表
中期:5000年前~3200年前
圓山文化為代表
晚期:3200年前~2000年前
卑南文化為代表
金屬器時代:2000年前~400年前
十三行文化為代表
1545年當葡萄牙人航經台灣時,望見島上草木蓊鬱,綠意盎然,不禁喊出:La Ilha Formosa(美麗之島),這就是台灣稱為福爾摩沙的由來。
台灣荷西殖民與大肚王國時期:1624~1662
大肚王國在1645年左右所統轄的範圍主要是今日大肚溪流域,是跨部落的統治或聯盟關係,統治臺灣中部原住民族的政權。是由巴布拉族與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組成的一超部落王國,共主稱為「大肚王」,在鼎盛時期的領域範圍南端約到鹿港,北方則可至桃園以南之地。


1516世紀中世界進入海權時代,在歐洲列強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進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零星的日本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開始意圖佔據台灣。荷蘭在1602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與中國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沿海尋找貿易根據地,荷蘭人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朝當局的抵制,只好轉而佔據澎湖,但澎湖當時為明帝國屬地,1624年明帝國出兵澎湖,經調解協商後,荷蘭人從澎湖撤退,改而佔領非明帝國領土的台灣。荷蘭人在今台南地區建立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及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從1624年佔領台灣到1662年被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統治台灣前後共38年。在這期間,西班牙人也於1626年佔領台灣北部淡水、基隆一帶,建立城堡(最著名的就是淡水紅毛城),但在1642年為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也在北台灣留下痕跡,例如三貂角的名稱就是來自西班牙文聖地牙哥。
荷蘭人殖民台灣除了推動商務外,同時傳教佈道。他們以南部平埔族為主要對象,尤其是新港社,以拉丁字母寫出新港西拉雅語文,用以翻譯祈禱文、十誡、新約等。到1637年平埔族原住民受洗人數達五千多人,傳教相當成功。而新港西拉雅語文在荷蘭人退出後仍使用至少150年,用以與漢人訂立契約,此即有名的「新港文書」、「番仔契」。在荷人統治期間,因賦稅問題1652年爆發漢人郭懷一領導的抗荷事件,以失敗收場。在此期間荷蘭引進不少農產物種到台灣。
鄭氏王朝時期:1661~1683
1644
年,滿族八旗軍攻佔燕京,明帝國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自1647年起,標舉「反清復明」的「國姓爺」鄭成功,據守閩南沿海及金廈等島,等待時機圖謀恢復明帝國版圖,為了擁有更有利於與清帝國對抗的根據地,鄭氏於1662年攻克當時荷蘭人佔領的台灣。這是漢人在台設立政權的開始,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後不久即去世,其子鄭經與孫子鄭克塽繼續經營台灣,直到1683年被清帝國派施琅領兵打敗為止。鄭氏王朝一方面繼續荷蘭人的重商政策拓展貿易,一方面加強拓墾發展農業,奠定農商並重經濟基礎。漢人人口增至十餘萬人,逐漸可與原住民分庭抗禮。
台灣清治時期:1684~1895
消極治臺時期
大清雖領有臺灣,但初期對臺灣並無強烈的領土野心。部分官吏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因此皇帝有意放棄臺灣,後因率兵攻臺的將領施琅力爭,才將臺灣併入大清帝國之版圖。期間漢人大量移民,取代原住民成為優勢民族,建立鞏固的漢人社會。渡台開墾的移民,來自不同原鄉,因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自然形成各籍分類聚居,依籍貫劃分地盤現象。也因利益衝突時起械鬥。除械鬥外台灣社會還民變迭起。其中被稱為三大民變的是,1721年朱一貴事件,1786年林爽文事件及1862年戴潮春事件。
積極治臺時期
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高雄)和雞籠(基隆)二港。西方文化伴隨著臺灣開港再次傳入臺灣。在西方各教派中,以基督教的長老教會影響最大,著名的來臺傳教士有馬雅各、馬偕、甘為霖、巴克禮等
1874年日本覬覦台灣,藉口琉球人民遇害之事,發動「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屏東,後經交涉議和。1884年清帝國為了越南主權問題,與法國開戰。法軍攻打基隆、淡水,被守軍擊退,乃封鎖台灣海峽,進佔澎湖。翌年,清法戰後,清帝國有感於台灣地位不容忽視,乃於戰後將台灣脫離福建獨立設省。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推動台灣近代化。除了重劃行政區、開山撫番、加強防務、整頓財稅制度外,大力進行洋務運動。
台灣民主國:1895
1894
年,清帝國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清國戰敗,雙方於1895417日訂立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1895年台灣官紳成立「台灣民主國」自救,推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但台灣民主國終究不敵日本強勢軍力壽命很短,只歷時184天。
台灣日治時期:1895~1945
日治初期各地抗日活動不絕如縷,如北部簡大獅、陳秋菊,中部柯鐵,南部林少貓,至1902年始逐漸平服。其後斷斷續續仍有武裝抗日事件,如1907年之北埔事件、1912年之羅福星事件、1915年噍吧哖事件,1930年霧社事件等。但總括地說,殖民當局已控制全局,可以有效統治台灣。1900~1930年總督府的經濟策略大略是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基調。1920年代後台灣文藝活動也開始蓬勃發展
1920年代,台灣因受世界性民族自決思潮,以及日本所謂「大正民主時期」民主主義風潮影響,興起一連串社會運動。「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代表人物為蔣渭水)等團體組織相繼成立。台灣人對民主自由的要求,逼使日本當局於1935年開放市會、街庄協議會半數民選,台灣人開始有選舉投票的機會。

1935年在高雄港成立煉鋁工廠。1936年,總督府成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積極推動臺灣工業化,扮演「工業臺灣,農業南洋」的角色以推行日本的南進政策。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臺灣總督府推動第一次生產力擴充五年計劃,增設水力與火力發電所。1939年,臺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珍珠港事變後,臺灣總督府又在1942年推行第二次生產力擴充五年計劃,力求臺灣工業自給自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開始在台灣實施募兵,繼而開始徵兵。台灣人為日本打所謂的「大東亞聖戰」,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1945815日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在台的實質影響有:
(1)對台灣首次全面性普查
(2)奠定台灣現代化與未來交通建設的基礎
(3)西方法制的引入(行政、司法分離)
(4)風俗習慣改變與現代化制度建立
(5)娛樂休閒風潮的出現
(6)民主政治的啟蒙
台灣戰後時期:1945~1996年
由於國民黨政府接收政策的諸多不當,台灣人對國民黨官僚的統治失望,逐漸轉成憤怒,台灣住民與新的統治階級之間埋下深廣的鴻溝,終致釀成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伏下台灣官民長期敵對之禍根。


1949年國共內戰對國府情勢轉趨不利,121日蔣中正被迫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職權,520日台灣開始實施戒嚴。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27日國民黨政府移至台北。195031日蔣中正復行視事。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提供軍事、經濟援助,終使台灣化險為夷度過難關,國府適時採取「計畫式自由經濟」逐步放鬆管制。民營企業日益活躍,成為帶動經濟進步的生力軍。
1950年代起雷震等知識分子在《自由中國》雜誌上批評時政,要求民主。1960年,雷震等人士籌組中國民主黨,但很快就被國民黨鎮壓。
1965年在高雄設置楠梓加工出口區,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產業蓬勃發展出口大增,經濟日趨繁榮,在1970年代後也隨著美日把勞力密集產業外移,部分產業訂單轉給台灣而逐漸發展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711025日國民黨在聯合國承認中共取得中國唯一代表權前退出聯合國。
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實施革新保台政策,大量增加台籍內閣官員,逐步展開政治本土化政策。1973年展開「十大建設」。

1977年發生「中壢事件」,這是繼二二八事件後,群眾首次在街頭對抗國府體制。

19791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國民黨斷交。


1970年代隨著經濟工商的發展,帶動中產階級興起,也帶動政治改革的要求,促進民主發展的「黨外」運動。1979年發生高雄美麗島事件,使得歷經10年發展的「黨外」政團,幾乎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1980

年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與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奠定台灣後來三十年的電子產業發展基礎。1986928日在圓山飯店,黨外人士正式成立「民主進步黨」。此時台灣邁入一個政治解凍時刻,許多禁忌紛紛被突破,各種群眾抗議、示威請願、自力救濟、街頭遊行的事件,開始與西方民主國家接軌,民主意識開始深植民心。

1987714日蔣經國總統發布命令,宣告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隨後並開放民眾赴中國探親,隨著解嚴黨禁也隨之解除,新的政黨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1988年元月解除報禁,同年蔣經國病逝,由李登輝繼任總統,成為台灣第一位台籍國家元首。1990年李登輝正式當選第8任總統,進一步確認李登輝時代來臨,同年的野百合學運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

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同年底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全面退職。1992年立法院通過修正刑法100條,取消「陰謀內亂罪」及「言論內亂罪」,台灣的言論自由獲更進一層保障。1993年起,台灣亦進行重返聯合國的工作,但在中國的反對下,迄今未能獲得突破性進展。

李登輝任內的多次修憲也確立台灣雙首長制的基礎
民主化時期:1996~
1996年實施總統直接民選,李登輝成為台灣第一個直接由全民選出的總統。2000年第二次總統直選;由民進黨陳水扁當選,完成首度政黨輪替,確立了台灣政治開始由兩大黨輪替的開端,台灣的民主改革受到國際矚目與讚譽,陳水扁執政讓台灣本島的近期交通建設大幅度提升包含高速鐵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與多條東西向高速公路以及雪隧皆在其任內完工。2008年馬英九代表中國國民黨選上總統台灣再次政黨輪替,馬英九錯誤的經濟政策以及過度仰賴中國成長的經濟造成台灣經濟成長停滯,也造成台灣貧富差距大幅度擴大以及對國民黨的過度傾中政策不安,以及服貿爭議引發太陽花學運再加上馬政府始終無法有效解決食安問題。中共治港五十年不變的政策跳票以及香港直選特首一再拖延,且馬任期後期的馬習會也證明所謂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過是一場騙局,而產生對中國的不信任感,種下再度政黨輪替的主因。馬英九執政確立了台澎金馬63省轄市與13縣的區域劃分。2016年蔡英文代表民進黨選上總統也宣告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與首位女性元首誕生,這也是台灣二戰後首次由非國民黨政黨首次完全執政,台灣民主化進程再度邁向新的里程碑,不過隨之而來的內外考驗才將展開,民進黨上任後提出包含東南亞與南亞(印度)的新南向與五+二新產業經濟政策,政治上則提出轉型正義與司法改革等政策。2016年美國參眾議院通過對台六項保證決議案。

目前台灣沒辦過奧運會、萬國博覽會、也沒舉辦過世界盃足球賽,僅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地理環境
臺灣包括週邊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釣魚臺列嶼等群島,以及龜山島、蘭嶼、小琉球等大大小小的島嶼。
臺灣西與西北臨臺灣海峽與歐亞大陸海岸相鄰平均距離約兩百公里,而金門縣與連江縣列島則相當靠近中國。臺灣海峽最窄之處為台灣本島新竹縣至中國平潭島間,直線距離約130公里;北隔東海與朝鮮半島遙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群島相鄰;西南邊為南海,距中國廣東省海岸距離約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和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相距僅110公里;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綵列島中,臺灣位於中樞位置。從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臺灣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區域,成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並且是重要戰略要地。
南北狹長,東西窄,形似番薯。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臺地、平原為主體。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地殼被板塊擠壓抬升而形成的主要山脈,南北縱貫全臺,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以及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等五大山脈,地勢高峻陡峭。
臺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布,長度超過100公里有七條,依序分別是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秀姑巒溪-樂樂溪。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雖是台灣最長河川,然而以流域面積而論,以位居南部的高屏溪最大。其他主要河流尚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蘭陽溪、花蓮溪、卑南溪等。
氣候
臺灣可分為兩個氣候區,大致以通過嘉義縣及花蓮縣的北回歸線為界,北迴歸線以北的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嘉義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 冬季溫暖(山地低於平地、北部低於南部)、夏季炎熱(除山地外,平均溫度在20℃以上)、雨量多(山地多於平地、東岸多於西岸、北部多於南部)。五、六月為梅雨季,六至九月為颱風季,於冬天時偶有寒流。
平均年降雨量2,15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2.6倍。降雨量分布不均,約80%降雨集中於5月至10月之豐水期。每人分配平均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6,約有46.2%之降雨量直接流入海中,而33.3%為蒸發散損失,可利用水量僅佔降雨量之20.5%。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火燒寮是臺灣也是東亞年降雨量最多之地。
十大城市
1.新北市(New Taipei City)
2.高雄市(Kaohsiung City)
3.台北市(Taipei City)
4.台中市(Taichung City)
5.桃園市(Taoyuan City)
6.台南市(Tainan City)
7.新竹市(Hsinchu City)
8.基隆市(Keelung City)
9.嘉義市(Chiayi City)
10.彰化市(Changhua City)
節慶
國定紀念日與節日
日期 名稱 由來
11 開國紀念日 元旦
農曆十二月最後一日 農曆除夕 農曆新年前一日
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 農曆新年、新正(新春)、「道教節」
228 和平紀念日 紀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全國各機關並降半旗,以示哀悼,此為1997年起實施的國定假日
38 婦女節 國際節日,紀念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的貢獻
312 國父逝世紀念日 紀念孫中山逝世,並為植樹節
314 反侵略日 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的《反分裂國家法》,警惕其對國家的威脅
329 革命先烈紀念日
(
青年節)
紀念黃花崗起義,並為青年節、中樞春祭
44 兒童節 1931年中華慈幼協濟會呈請政府響應1925年國際兒童宣言,以重視兒童權利、反對虐殺兒童,曾改為不放假節日,2011年起再度回復為國定假日
清明日 民族掃墓節 民俗節日,依照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日期為準(通常為44日或45)
51 勞動節 國際節日,紀念勞工對社會和經濟的所作的貢獻
農曆四月初八 佛陀誕辰紀念日 紀念釋迦牟尼誕辰,浴佛節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驅除瘟疫、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逝世
715 解嚴紀念日 紀念1987715日蔣經國解除長達38年的台灣省戒嚴令
93 軍人節 紀念1945年對日八年抗戰勝利,中樞秋祭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該日為中秋,民俗上為家人團聚的日子
928 孔子誕辰紀念日 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公誕辰,並為教師節
1010 國慶日 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
1024 聯合國日 紀念19451024日聯合國憲章實施
1025 台灣光復節 紀念1945年對日八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然而「台灣光復」一說之合法性存在爭議。
1112 國父誕辰紀念日
(
中華文化復興節)
紀念國父孫文誕辰,並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1225 行憲紀念日 紀念1947年憲法正式實施;與聖誕節同日
另定 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各該原住民族放假日期,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