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與所有環繞其運行之星球及物體稱之為太陽系。宇宙由目前科學觀測估計約有數千億個星系,而構成這些星系的物質僅佔目前所知宇宙的4%左右的質量,其他大部份構成物質是目前人類仍未完全了解的黑暗物質與黑暗能量。 而太陽系只位在其中的一個環形銀河系,即所謂之天河中佔極微小之部分,銀河系中類似太陽的G型恆星約占8%(不包含已經死亡的白矮星與將死亡的紅巨星),太陽系約兩億兩千五百萬年繞行銀河中心一圈。且銀河系只是目前已知宇宙的ㄧ個普通星系,銀河系直徑約十萬光年,中心處厚約一萬六千光年,包含兩千多億顆恆星。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獵戶座懸臂上約形成於四十五億餘年前,距銀河系中心約三萬光年,每二億年環繞中心一周。目前觀測到的恆星系多有兩顆恆星,像太陽系一樣只有一顆恆星的星系所佔比例並不高,距離太陽最近的南門二則是三合星系統,目前則發現白羊座30為四合星系統。
太陽系在形成之初估計約有一百顆行星左右,經過一連串的碰撞合併很多行星因此毀滅,最後太陽系才達成穩定狀態,而太陽系僅有兩顆巨型氣體行星也是協助太陽系達成現在穩定狀態的主因之一,目前太陽系共發現有一恆星、八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加172顆衛星。)(一開始冥王星也被歸類為行星,但在凱柏帶與離散盤陸續發現大小接近甚至有更大的天體後,加上冥王星比月球還小,而且估計凱柏帶可能含有上千顆冥王星大小的天體只是因為距離地球太遠還有很多沒被發現的,所以自2008年就被歸類為矮行星了。這些凱柏帶的矮行星或許更像太陽系形成初期內太陽系的微行星。)、五矮行星(穀神星、冥王星、鳥神星、妊神星與鬩神星)、慧星、小行星等以及不少陸續被發現的衛星、類矮行星與慧星等等。而天文觀測發現結果推測太陽系可能尚存在一顆至少為迷你海王星大小的X行星,只是因為距離地球太過於遙遠尚未被實際觀測到。
太陽是一顆光譜分類為G2V的主序星,不過太陽在宇宙中甚至是整個銀河系都不是ㄧ顆顯眼的恆星,只不過它提供目前人類生存的地球所需的大部分能源,除了核能與地熱外,人類與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與水力風力以及石化燃料等能源來源皆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太陽產生的光和熱(也是一種核能)。因此對人類而言它是除了地球外提供目前人類生存條件的最重要星體。太陽主要由氫與氦所組成中心溫度達1.571x107K,產生核融合(四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氦原子)以產生能量,每秒消耗6億5千萬公噸氫為燃料,產生4x1026W的能量,表面溫度約6,000K,黑子溫度則大約為4,500K,擁有磁場,南北磁性每11年對換,佔了目前太陽系已知的99%以上質量。
直徑:
質量:1.989x1030 kg
溫度:5800 K (表面) 15,600,000 K (核心)
內太陽系
內太陽系在傳統上是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區域的名稱,主要是由矽酸鹽和金屬組成的。這個區域擠在靠近太陽的範圍內,半徑比木星與土星之間的距離還短。 內行星
水星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3.30 x1023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58.646日
公轉週期:87.97日
軌道離心率:0.20563069
表面溫度:-173~427度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金星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4.869 x1024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243日
公轉週期:224.7日
軌道離心率:0.0068
表面溫度:420~485度
自轉方向:由東向西
地球
足夠數量的生物存在也幫助改變地球的表面環境,原始地球剛開始有生物時甲烷為主要的大氣成分,但後來演化出藍綠藻類生物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才漸漸改變地球大氣成分,最後地球的大氣才轉變成目前以氧氣跟氮氣為主要大氣成分且保持穩定的循環。
目前人類活動每年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也已經開始影響到地球的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5.972 x1024 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0.99726968日
公轉週期:365.24日
軌道離心率:0.01671022
表面溫度:-88~58度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主要衛星:Moon
火星
經由電腦模擬的情況會得到火星的質量在目前所在的位置應該會有現在的十倍大小,由觀測其他星系所得到的推論是木星在剛形成時比現在距離太陽更近,後來經過躍遷才穩定在目前位置,而原本該構成火星的物質有很多是被木星所吸收了。
近年來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地表發現有固定的液態鹽水流動,改變了火星是相當乾燥的行星概念。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6.4219 x1023 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1.026日
公轉週期:686.93日
軌道離心率:0.0934
表面溫度:-87~-5度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主要衛星:Deimos and Phobos
小行星帶
小行星的尺度從大至數百公里、小至微米的都有。除了最大的穀神星(Ceres)已被歸類矮行星之外,所有的小行星都被歸類為太陽系小天體,但是有幾顆小行星,像是灶神星、健神星,如果能被證實已經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可能會被重分類為矮行星。小行星帶擁有數萬顆,甚至可能多達數百萬顆小行星,直徑在
中太陽系
外行星
木星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1.900 x1027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0.41354日
公轉週期:11.8565年
軌道離心率:0.04839
表面溫度:-148度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主要衛星Metis, Adrastea, Amalthea and Thebe Io Europa Ganymede Callisto Leda, Himalia, Lysithea, Elara, Ananke, Carme, Pasiphae and Sinope
土星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5.68 x1026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0.44401日
公轉週期:29.448年
軌道離心率:0.0541506
表面溫度:-178度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主要衛星:Pan and Atlas Prometheus and Pandora Epimetheus Janus Mimas Enceladus Tethys, Telesto and Calypso Dione and Helene Rhea Titan Hyperion Iapetus Phoebe
天王星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8.683 x1025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0.718日
公轉週期:84.02年
軌道離心率:0.047168
表面溫度:-216度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主要衛星:Cordelia, Ophelia, Bianca, Cressida, Desdemona, Juliet, Portia, Rosalind, Belinda and Puck Miranda Ariel Umbriel Titania Oberon Caliban, Sycorax, Prospero, Setebos, Stephano, and Trinculo
海王星
軌道半徑:
直徑:
質量:1.0247 x1026kg
密度:
赤道重力:
自轉週期:0.67125日
公轉週期:164.79年
軌道離心率:0.00859
表面溫度:-214度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主要衛星:Naiad, Thalassa, Despina and Galatea Larissa Proteus Triton Nereid
彗星
半人馬群
外太陽系
古柏帶
古柏帶大致上可以分成共振帶和傳統帶兩部分,共振帶是由與海王星軌道有共振關係的天體組成的(當海王星公轉太陽三圈就繞太陽二圈,或海王星公轉兩圈時只繞一圈),其實海王星本身也算是共振帶中的一員。傳統帶的成員則是不與海王星共振,散佈在39.4至47.7天文單位範圍內的天體。傳統的古柏帶天體以最初被發現的三顆之一的1992 QB1為名,被分類為類QB1天體。古柏帶有三顆矮行星,分別為冥王星(Pluto)、妊神星(Haumea)及鳥神星(Makemake)。
離散盤
鬩神星(Eris)(平均距離68天文單位)是已知最大的黃道離散天體,且為目前離散盤內唯一的矮行星。
行星與矮行星判別式
Body
|
Mass (ME*)
|
Λ/ΛE**
|
µ***
|
|
0.055
|
0.01
|
9.1 × 104
|
|
0.815
|
1.08
|
1.35 × 106
|
|
1.00
|
1.00
|
1.7 × 106
|
|
0.107
|
0.0061
|
1.8 × 105
|
|
0.00015
|
8.7×10−9
|
0.33
|
|
317.7
|
8510
|
6.25 × 105
|
|
95.2
|
308
|
1.9 × 105
|
|
14.5
|
2.51
|
2.9 × 104
|
|
17.1
|
1.79
|
2.4 × 104
|
|
0.0022
|
1.95 × 10−8
|
0.077
|
|
0.00067
|
1.72 × 10–9
|
0.02
|
|
0.00067
|
1.45 × 10–9
|
0.02
|
|
0.0028
|
3.5 × 10−8
|
0.1
|
**Λ/ΛE = M2/P, 是質量(地球質量=1)平方除以公轉周期(年)之比值。
***µ = M/m,M 是天體的質量,m是共享軌道的其他天體的質量總和。
候選矮行星
名稱 分類 直徑 質量
死神星 冥族小天體 840-1880公里 6.2-7.0×1020千克
塞德娜 黃道離散天體 1180–1800公里 1.7-6.1 × 1021千克
創神星 類QB1天體 989-1346公里 (?) 1.0-2.6 × 1021千克
2002 TC302 黃道離散天體 ≤1200公里 不詳
伐樓拿 類QB1天體 ~936公里 ~5.9×1020千克
2002 UX25 類QB1天體 ~910公里 ~7.9×1020千克
2002 TX300 類QB1天體 <900公里 不詳
伊克西翁 冥族小天體 <822公里 不詳
名稱 分類 直徑 質量
死神星 冥族小天體 840
塞德娜 黃道離散天體 1180–
創神星 類QB1天體 989
2002 TC302 黃道離散天體 ≤
伐樓拿 類QB1天體 ~
2002 UX25 類QB1天體 ~
2002 TX300 類QB1天體 <
伊克西翁 冥族小天體 <
最遠的區域
日球層頂
歐特雲
疆界
2018/1/20 第一次更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