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二戰後兩棲船塢運輸艦級別生產國列表(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 Classes by Country After World War II)-2019


兩棲船塢運輸艦(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也稱為船塢登陸平台艦(landing platform/dock (LPD)),是一種兩棲戰艦,船身中設有巨大的塢艙,主要用來裝載登陸艇和兩棲車輛,也配備飛行甲板通常也可以搭載少量運輸或通用直升機。在兩棲作戰中,依靠這些搭載的水陸兩棲與空中載具向陸地輸送作戰人員和戰鬥裝備。
兩棲船塢運輸艦透過兼裝飛行甲板和船塢來執行以往兩棲運輸艦、兩棲貨運船和較老式的船塢登陸艦(LSD)的任務,這些船塢可以進行壓載以支援登陸艇或兩棲車輛。LSD LPD 的主要區別是,雖然兩者都有直升機著艦陸甲板,但 LPD 配備有用於保護和維護的機庫設施。
船塢登陸艦的主要作戰力量是塢艙內的登陸部隊,即透過水上進行人員裝備的輸送,登陸主要依靠登陸艇以及水陸兩棲坦克等,艦上只配備有少數直升機。而兩棲突擊艦常使用直通式甲板,明顯強化了空中的登陸力量,可搭載較多的直升機甚至垂直起降飛機,可以從空中投送大批部隊,塢艙主要是用來支援運送較重型的車輛。不過,若船塢登陸艦的飛行甲板面積充足,可搭載足夠空中部隊的話,即使未採用直通式甲板亦可被歸類為兩棲突擊艦。大型的船塢登陸艦與兩棲突擊艦定義上相當模糊,比較簡單的分法是兩棲突擊艦強調其空中登陸作戰能力,而船塢登陸艦強調其海上登陸作戰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更早期的登陸作戰中,部隊運送主要依靠傳統的運輸船團,在接近海岸時步兵換乘吃水淺的登陸艇靠岸,這個換乘的過程耗時過久且缺少防禦,在火力投射能力強化後的近代戰爭中相當危險。同時,機械化部隊的誕生也讓兩棲作戰有更多大型裝備需要自船上投射上岸,因此後來美國設計出可以裝載大量物資的船塢登陸艦。船塢登陸艦顧名思義,在船體設計時增加了許多可調整配重的水櫃、以及大面積的塢艙,塢艙可容納自通用登陸艇到登陸載具等尺寸的兩棲工具與物資,船尾則有可直接駛進駛出(Roll on/off)的閘門供載具進出。
到目標海域時,船塢登陸艦可運用艦體內的水櫃調整塢艙內進水深度為兩棲載具提供最適合的機動條件;只要閘門打開後經裝載有士兵和作戰裝備的登陸艇可以直接駛出,大大加快了登陸的程序與過程。
Flag Counter

Country US UK France Italy Japan Spain Netherlands Singapore Indonesia China
1950s



















1960s
Raleigh class (R)
Austin class (R)
Cleveland class (R)
Trenton class (One sold to India)
Fearless class (R) Ouragan class (R)













1970s



















1980s



Bougainville (R)
Foudre class (Sold to Brazil & Chile)
San Giorgio class











1990s

Albion class



大隅級/ Ōsumi class Galicia class HNLMS Rotterdam Endurance class



2000s San Antonio class













Makassar class Type 071/玉洲級
2010s LX(R) (Planned)

















Country Taiwan

















1950s



















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鴻運計劃(Under Constructi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