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粽的作法在臺灣南北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常被台灣人分稱為「南部粽」、「北部粽」。相比南方粽,北部粽因為用蒸的為主,油較多,味道也較鹹。不論南北,都有加入瘦肉、蛋黃,還有花生,甚至魷魚等海味。目前知名飯店也加入製作生產台灣粽的行列,也讓台灣粽吹起一股奢華風,將高檔食材如干貝、鮑魚與松露加入粽子的內餡材料之中。也有食品廠把冰品當成粽餡放入粽子中成為冰心粽,或加入咖啡口味、水果內餡等等特殊口味的甜粽,也讓粽子的口味越來越多樣化。
北部粽
臺灣北部粽作法是米浸泡於水中,瀝乾後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用油炒香。將半熟米搭配竹葉包裹填餡,再蒸一次使其入味。相較於「重複蒸煮」,也有人「先炒後蒸」:直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全熟,包裹填餡後蒸食。臺灣北部粽多用桂竹籜包裹,外觀色澤棕黃,略帶斑點。餡料選用有瘦肉、三層肉、香菇、鹹蛋黃(雞或鴨)、花生、栗子、蘿蔔乾以及蝦米,粽子並無定性餡料。
中部粽
臺灣中部粽作法融合北部粽和南部粽,先將糯米浸泡3小時再瀝乾,配上佐料炒到三分熟後加入滷肉、蝦米、蘿蔔乾、鴨蛋黃、花生、香菇、栗子,再蒸至全熟,口感米粒Q彈,軟硬適中。
南部粽
臺灣南部粽或稱水煮粽,特色為投水煮食、較不油膩。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後加瘦肉、三層肉、香菇、鴨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栗子、蘿蔔乾者,較特殊的亦有加魷魚、蝦米者,餡料須先行醃製。填餡後並以竹葉包裹,入大鍋中,以大火水煮,中間或添冷水一至二次,持續加熱至熟透,費時大約一時半至兩小時。
南部粽所用之「粽葉」,質地細緻而葉面較寬(大部分是麻竹葉),氣味也較芳香,食用時帶有淡淡的竹葉清香。也有用月桃葉包的,有一股特別的月桃香,而且月桃葉子比較大,可以包更大的粽子。食用時還有一個特色,即淋醬和灑上花生粉,可增加滑順口感。南部肉粽店家通常可品嘗到這般美味。另外,臺灣南部有粽子以土豆(閩南語:thôo-tāu,即花生)與糯米包製的粽子。其煮法和南部粽相同為水煮粽。食用時搭配花生粉、香菜和醬油膏一起食用,因為素食而亦稱作「菜粽」。
鹼粽
又稱甜粽,屬甜點類,以糯米和鹼劑包製,成品為黃色、口感有彈性;食用時通常淋上糖漿般的醬汁或直接沾白砂糖或黑糖。也有包紅豆沙內餡等,口味多樣。
馬祖粽
馬祖粽子的做法是把糯米泡軟加鹼,再加豌豆或花生粒,填裝進粽葉中包封後水煮。成品為黃色、口感有彈性,且內餡極具粘性。因造型如同甜筒冰淇淋,又名「甜筒粽」。
客家粽
米粽:蒸過的糯米飯(多使用圓糯米)包入蝦米、紅蔥頭、菜脯、香菇絲、豬肉等材料,以曬乾的麻竹葉包裹再蒸熟。與台灣其他粽類熱食文化不同,為放冷後食用。另外糯米在烹煮過程中不須經過炒及水煮,所以粽子外表偏白。[7][8]。
粄粽:糯米經泡水後研磨成米漿,瀝乾水分搓揉成粄糰,加入菜脯香料再用麻竹葉包上蒸熟。在製作上比較耗時,因此風味也更為特殊[9]。
野薑花粽:為台灣新竹縣客家聚落內灣老街上著名點心,以野薑花葉包上山地香菇、豬肉、糯米,蒸煮後食用,充滿野薑花香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