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以色列簡介(Introduction to Israel)-2016


以色列 Israel
正式國名
以色列,Israelמדינת ישראל
首都
耶路撒冷(Jerusalem)
領土
22,072平方公里
政治體制
責任內閣制
行政區域
以色列六個行政區與首府:
耶路撒冷區(Jerusalem District)-耶路撒冷(Jerusalem)
北部區(Northern District)-拿撒勒(Nazareth)
海法區(Haifa District)-海法(Haifa)
中央區(Central District)-拉姆拉(Ramla)
臺拉維夫區(Tel Aviv District)-臺拉維夫(Tel Aviv)
南部區(Southern District)-貝爾謝巴(Beersheba)
語言
希伯來語與阿拉伯語。
宗教
76.1%的以色列人信仰猶太教、16.2%為伊斯蘭教、2.1%為基督教、1.6%為獨立的德魯茲教派、3.9%未分類。
人種
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自1948年建國以來到2001年,人口成長了七倍,主要來自於世界各地來到以色列的移民。分屬不同種族背景、生活型態、宗教、文化及傳統的人種,組合成了一幅鑲嵌馬賽克般的人口風貌。直至2013年,以色列人口超過八百一十萬,擁有不同種族、宗教、文化及社會背景,當中猶太血統佔77.8%(由於長期混居世界各地且與不同種族通婚,純粹猶太裔並不多),阿拉伯人15.2%(大部份為穆斯林教徒),基督徒佔2.1%、其餘則為德魯茲人及其他少數民族。
貨幣
新謝克爾(₪)

Flag Counter

歷史
以色列故土是猶太人的發祥地。這片土地編織了以色列悠久歷史中的最重要部分,以色列最早的1,000年歷史記載在《聖經》中。猶太人的文化、宗教和民族特性主要在此地形成。即使後來多數猶太人被迫流亡在世界各地,其歷史文化與自然風采在歷經二十個世紀後依然在巴勒斯坦得以保存。在漂泊他鄉的漫長歲月中,猶太人從未割捨也未忘記與這片土地的聯繫。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猶太人將近2,000年前滅亡的國家也從此重新建立。
《舊約聖經》時代-西元前 17-16世紀
西元前十七世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猶太民族的祖先和信奉一神教的先祖定居在以色列故土-迦南。但後來的饑荒迫使古以色列人遷徙至埃及。前十三世紀摩西帶領古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並訂定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隨後以色列人陸續回到以色列定居。前1020年掃羅建立猶太君主國,西元前1000年大衛定耶路撒冷為大衛王國首都,前960年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猶太人民族和精神中心的第一聖殿。
西元前922年王國分裂成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十個部族)與南部的猶大王國,前722~720年以色列被亞述人擊敗10個部族開始流亡,而到了前586年巴比倫征服猶大王國,耶路撒冷和第一聖殿被毀,多數猶太人開始流亡。
第二聖殿時期-西元前538-142年波斯和古希臘時期
西元前538-515年許多猶太人從巴比倫返回迦南,並重建聖殿成為第二聖殿,西元前323年,以色列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開始被希臘統治。在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以後,托勒密王朝隨後統治以色列。 前166-160年馬卡比(哈斯蒙尼)起義反抗限制信奉猶太教和褻瀆聖殿的塞琉古王朝(Seleucids),隨後哈蒙尼斯王朝讓猶太人享有自治權,到了前 129-63年猶太人從哈斯蒙尼王國中的獨立,不過僅維持短暫時間就被羅馬將軍龐培所滅並佔領耶路撒冷。
羅馬帝國和耶穌基督以及拜占庭帝國統治-西元前63-西元636
西元前63-4年羅馬分封希律王統治以色列故土,並重修耶路撒冷聖殿。約西元20-33年拿撒勒的耶穌佈道。由於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徒,西元66年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最後導致耶路撒冷和第二聖殿被毀,在西元73年猶太人馬塞達的最後抵抗失敗
132-135
年巴爾·科赫巴起義反對羅馬人,羅馬人把所有猶太人驅逐出巴勒斯坦,自此猶太人開始了近二千年的大流亡。210年猶太人口傳律法集《密西集》編纂完成。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元313-636年拜占庭統治以色列,在這段期間約390年《密西集》註釋篇《耶路撒冷塔木德》完成
伊斯蘭教的崛起與十字軍東征以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西元636~1917
伊斯蘭教在第七世紀創立以後,便以驚人的速度擴張,636年阿拉伯帝國統治以色列691年哈里發阿布杜勒·馬里克在耶路撒冷第一和第二聖殿舊址建圓頂清真寺。到了1099 年十字軍統治驅逐阿拉伯勢力並建立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國,1291年馬姆魯克王朝統治巴勒斯坦區,1517年里達尼亞戰役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掉馬姆魯克王朝開始統治巴勒斯坦區域。1564年猶太法律彙編《布就之席》出版。
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 1909年第一座現代化猶太人城市特拉維夫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土耳其人在巴勒斯坦地區生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土耳其和德國聯盟,英國利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並承諾於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獨立王國。但與此同時,猶太人建國行動亦得到英國的支持,於是英國政府背棄對阿拉伯人的承諾,由英國外相於191711月發表《貝爾福宣言》:英國政府贊成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以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並努力促成此一目標之達成,主要來自於俄羅斯帝國與波蘭的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購買土地。1917年英國的征服結束了400年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
英國統治-1918~1948
以巴衝突與對立日漸增高,讓英國政府兩面不討好。1922年國際聯盟授權英國對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進行委任統治;外約旦建立在這片土地的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是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代表猶太社團與委任統治當局打交道的猶太代辦處建立。英國政府於1920425日接受國聯委治此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猶太人遭納粹大屠殺,英國政府於19467月提出一項分治計畫,但遭雙方反對,聯合國大會於次年11月又通過另一個阿猶分治計畫,猶太人可佔據自己兩千年前失落的大半土地,不過阿拉伯人堅決反對,並導致巴勒斯坦動亂開始擴大。英國先前曾聲明若阿猶雙方不能接受聯大的計畫,英國將於1948515日撤軍並交出委任權。阿拉伯聯盟於1947819日在黎巴嫩集會,決議聯大若通過此分治計畫,便秘密派兵進入巴勒斯坦。
以色列建國與以阿衝突與戰爭到和解-1948~1999
1948514日英國終止對巴勒斯坦之託管,以色列立即於次日宣布建國,以本古里安為第一任總理,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國抵抗以色列,同時派兵進駐巴勒斯坦,以色列國防軍反擊,第一次以阿戰爭與以色列建國戰爭正式開始。以色列多佔領了27%在約旦河西託管區的領土,約旦取得了猶大和撒馬利亞等山地,即約旦河西岸。埃及獲得地中海沿岸的一個長條地區,即加薩走廊。1949年以阿簽訂停戰協定,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和約旦分治,選舉第一屆議會,以色列成為聯合國第59個會員國。
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國際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因而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地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爆發西奈戰役。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法以三國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天譴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批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106日,正值猶太教的贖罪節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並於1978年簽訂《戴維營協議》。 1979年以埃和平條約簽署,梅納赫姆·貝京總理和安瓦爾·薩達特總統獲諾貝爾和平獎1982年以色列完成從西奈半島三個階段的撤軍,並發動"加利利和平行動"將巴解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恐怖主義分子逐出黎巴嫩
1975年以色列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的非正式成員,1977年利庫德集團在議會選舉後組成政府,30年工黨統治結束,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1979年以埃和平條約簽署
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試圖把以色列捲入戰爭,以瓦解美國領導包括幾個阿拉伯國家在內的聯軍。
1990年代初期冷戰結束出現了大規模蘇聯猶太人回歸潮,根據新的《回歸法》,新移民到達後立即獲得公民權。
1992年大選的結果是,伊扎克·拉賓成為總理並組成左翼聯合政府。競選綱領中,工黨承諾強化公民人身安全,在選舉後的69個月內與阿拉伯人達成廣泛的和平成果。1993年底,以色列放棄馬德里框架,與巴解組織簽署了奧斯陸協議。1994年,約旦成為第四個與其有和平協議的鄰國,並在部分地區實施巴基斯坦人自治。哈馬斯組織反對奧斯陸協議,並發動空前的恐怖襲擊浪潮,使以色列公眾對協議的廣泛支持逐漸消失。1995年猶太民族主義武裝份子Yigal Amir刺殺了拉賓。
公眾對刺殺事件的沮喪情緒產生了對奧斯陸協議反對派的反感,增加了拉賓的繼任者希蒙·佩雷斯在即將到來的1996年大選中獲勝的機會,佩雷斯是奧斯陸協議的設計者。然而,新的自殺炸彈襲擊浪潮使公眾情緒再次搖擺,19965月佩雷斯以微弱劣勢敗給了利庫德集團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儘管內塔尼亞胡表面像是反對奧斯陸協議的強硬派,不過他從希伯倫撤軍並且簽署了《懷伊河備忘錄》,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以色列經歷了恐怖活動相對平靜時期,但是他的政府於1999年垮台。工黨以較大優勢在大選中擊敗利庫德集團,埃胡德·巴拉克繼任總理。
千禧年後(2000~)
2000年巴拉克宣布從黎巴嫩單方面撤軍。用意主要是挫敗真主黨的進攻,並迫使攻擊者進入以色列邊界。
20007月,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主導下,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大衛營舉行談判。然而,談判最後破裂,沒有取得任何新成果。巴拉克提出向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移交90%的西岸和加薩走廊領土的建議,都被阿拉法特拒絕。和談破裂後,巴勒斯坦人在艾里爾·夏隆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後舉行了第二次起義。
20081219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簽署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和迫擊彈,以色列藉此發動反擊開始對加薩走廊實行空中軍事攻擊,加薩戰爭爆發。
綜觀以色列近代建國史是長期處於國家受到周邊國家攻擊與封鎖的狀態,但卻對世界科學和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而以從前蘇聯來到以色列的猶太移民在這個領域貢獻最大。而且在極端缺水的環境中創造出滴灌農業技術甚至也有Intel的晶圓廠。以色列的全民皆兵制為他們的新創公司訓練了不少人才,可說是在其他國家的兵役中學不到的。不同於歐洲猶太人受到納粹屠殺但美國猶太裔活躍於美國政經界,他們也為以色列發展提供不少助力以色列建國至今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也舉辦過兩次世界博覽會。
不過提到以色列還有一個暗黑元素必須提的就是近代恐怖主義的創始者其實不是信伊斯蘭教的而是以色列人
地理環境
以色列國土面積雖不大,卻擁有一整個洲所可能出現的各種地形。有森林覆蓋的高地,也有豐饒的綠谷;有多山的沙漠,也有海岸平原;有屬亞熱帶的約旦山谷;更有地球陸地的最低點--死海。以色列整個國家有一半的土地屬半乾燥型土質。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河谷(即大裂谷延伸部份)、以及內蓋夫沙漠。
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薩,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
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利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猶太山地(Judea)
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份。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
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佔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氣候
以色列主要為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溼熱空氣所共同影響。海岸平原夏季濕熱,冬季略冷有雨,在山丘區域偶有小雪。在約旦山谷區域夏季乾燥炎熱,南方區域則屬半乾燥型氣候,白天暖熱,夜晚涼爽。
降雨量在全國分配不均,愈南部的地區降雨量愈低,尤其是在內蓋夫沙漠地區。龐大的降雨量通常是伴隨著強大的暴風雨,有時會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災。有時中部地區在冬季時會遇到降雪,包括耶路撒冷在內。
十大城市
1.耶路撒冷(Jerusalem)
2.
臺拉維夫-雅法(Tel Aviv-Yafo)
3.
海法(Haifa)
4.里雄萊錫安(Rishon LeZion)
5.亞實突(Ashdod)
6.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
7.貝爾謝巴(Beersheba)
8.內坦亞(Netanya)
9.霍隆(Holon)
10.貝內貝拉克(Bnei Brak)
節慶
猶太節慶一覽:
猶太曆法 節期
1尼散月 14 日落前.逾越節
15-21.
除酵節
2以珥月 14.補過逾越節
3西彎月 6.七七節 (五旬節)
7提斯利月 1.吹角節(猶太新年)
10.
贖罪日
15-21.
住棚節
22.
嚴肅會
9基斯流月 25 - 2 提別月.修殿節
13亞達月 II 14.普珥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