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元七世紀時,新加坡被名為「海城」(
Temasek),它是蘇門答臘古帝國-斯里佛室王朝的貿易中心。到了西元13世紀時,新加坡有了新名字-新加普拉,意思為「獅子城」,據說巴鄰旁王子桑尼拉烏它瑪到新加坡遊歷時,看見了一頭像是獅子的野獸,於是便以此為名,新名字一直延用至今。西元14世紀之時,新加坡成了鄰近各國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到後來並沒有出現的大贏家,新加坡社會與人民卻已受到深深的傷害,新加坡被各國遺棄,房屋全毀,一時間竟淪為荒涼的叢林,直至西元17世紀之後,新加坡才有了新發展。
新加坡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從正式成立共和國至今不過短短35年。新加坡所留下來的史料很少,居民一直靠海維生,從事漁業交易,當然也有不少人做了海盜。古代新加坡稱為「海城」,據說在13至16世紀期間,東南亞有一個名為馬加巴多的王朝盛極一時,當時新加坡可能便由該王朝所統治。
西元1811年,一百位馬來人在其首領田緬剛的帶領下到此落地生根,8年之後,來自英國的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河岸登陸,眼光獨到的萊佛士爵士認為雖然新加坡周圍海盜猖獗,不過卻不失為一個理想的英國海外貿易據點。
萊佛士於是逐步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自由港,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之前,這裡的確是一個雜草叢生沒沒無聞的小漁村。萊佛士架船來到這裡,發現這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極具發展的潛力,於是選擇在此設立大英帝國的海外貿易中心,並且採取自由貿易的措施,吸引了來自亞洲各國、中東甚至是美洲的商人,從事海上貿易。到了1824年,新加坡的人口從150人迅速增加到10000人,奠定了日後的發展實力,也證明這裡的確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港口。
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佔領新加坡,並且被當作一處重要的軍事基地,使得戰火蔓延至新加坡。大戰結束後,新加坡再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經過戰火侵襲之後的新加坡,不再相信其他國家的庇蔭,開始渴望自由與獨立。
隨著國家主義勢力的抬頭,英國政府首先在1948年開放新加坡人民有限制形式的選舉,接著在1955年又開放全面性的選舉,1959年又通過新加坡擁有自治政府,新加坡人推舉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律師李光耀出任第一任總理。在西元1963年時,新加坡在馬來亞首相東姑拉曼的提議下,和馬來亞、北婆羅州(也就是現在的沙巴)和沙勞越州,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聯邦期間,李光耀和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不合,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來取代「土著優先」的保護土著政策。人民行動黨(新加坡)與巫統(馬來西亞)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解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新加坡正式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新加坡獨立後積極尋求國際承認,因恐懼被馬來西亞強行合併或被印尼攻擊(與印尼的對抗活動還沒結束),所以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大英國協。1967年8月8日,新加坡成為東協會員國。
一般認為,新加坡的言論和新聞自由自獨立之後就一直被壓制,在新聞自由方面,新加坡在記者無國界(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布的2014年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新加坡僅排名第150位,為中後半段,其嚴苛的法治與高壓的政治環境也為許多人權組織詬病。雖然國會的構成來自選舉結果,但要把新加坡視作民主國家並不具太大的說服力,主要由人民行動黨掌控新加坡政經,非人民行動黨者很難參與政治甚至可能入罪。而新加坡整齊的市容與秩序主要是靠極度嚴刑峻法所達成,並非像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是靠人民自己守法所形成,其死刑執行率甚至比北韓還高。
獅城SINGAPORE的由來
你一定會發現,新加坡的英文發音有點怪怪的,感覺上好像不是英文字,沒錯。其實在西元7世紀時,新加坡名為「海城」,是蘇門答臘的古帝國斯里佛室王朝相當重要的貿易中心。但是在西元13世紀時,相傳有一位巴鄰旁王子桑尼拉烏它瑪來此地狩獵,意外發現一種奇特的動物,豔紅的身軀只有胸前雪白,漆黑的頭,體型大小與山羊相同,動作非常靈巧輕盈。王子認為這隻美麗的奇獸是獅子,於是將此地命名為「新加普拉」,意思是獅子城;因為獅子的馬來語是「Singa」、都市的馬來語是「pore」,所以就成了「Singapore」,從此沿用至今,這也就是大家都稱新加坡為「獅城」的由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