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印度汽車產業發展(Automotive Industry in India)




印度汽車工業萌芽於1940年,不過之後五十年由於受到社會主義政策與官僚體制的license raj影響,汽車進口受到限制,印度汽車工業停滯不前,直到1991年的印度經濟自由化的開展,印度汽車的生產與出口都大幅度成長,目前也成為世界第六大汽車生產國與第五大汽車出口國(出口量在亞洲僅次於日韓)
主要的印度本土汽車製造商有馬魯蒂鈴木公司(Maruti Suzuki)Hyundai Motor India、塔塔汽車(Tata Motors)Mahindra & MahindraTata Motors也出售世界最便宜的汽車Tata Nano,市價2200美元。目前在印度設廠的外國車商有General Motors Ford Hyundai Honda Suzuki Nissan MotorsToyotaVolkswagen Audi Skoda BMW Renault Mitsubishi Jaguar Land RoverFiat以及Mercedes Benz。正在設廠的有PSA Peugeot CitroënVolvo,而LexusInfinitiPorsche也準備到印度設廠。
印度的汽車產業目前主要由南方、西方與北方三大群落所構成,南方群落樞紐在清奈佔35%產值,西方群落則以孟買與浦那為樞紐佔33%,北方則集中在首都區域佔32%。以清奈為中心的有FordHyundaiRenaultMitsubishiNissanBMWHindustan Motors Daimler CaparoMiniDatsun。清奈群落生產的汽車佔了 60% 的印度汽車出口量。而北方群落在HaryanaGurgaonManesar則是印度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主要車商有Maruti Suzuki。接近浦那的Chakan走廊則群聚了GMVolkswagenSkodaMahindra Mahindra Tata MotorsMercedes BenzLand RoverJaguar CarsFiatForce Motors都有組裝線在此區域。Nashik則是Mahindra and Mahindra SUV 與引擎組裝工廠所在。位於AurangabadAudi SkodaVolkswagen也構成部分西方的群落。另一個興起的群落則位於Gujarat則有General Motors的生產線與未來Tata Nano的工廠,而FordMaruti Suzuki 以及Peugeot-Citroen也計畫在Gujarat設廠。至於加爾各答(Kolkata)Hindustan Motors廠,NoidaHonda廠以及班加洛(Bangalore)Toyota廠則是印度三大汽車群落外的生產基地。
Flag Counter
胚胎汽車產業期(Embryonic Automotive Industry Era)(1897~1990)
1897年印度道路上就開始有汽車,不過直到1930年代汽車才開始小量進口。
汽車產業於1940年代開始在印度萌芽。1942Hindustan成立, 長期競爭者Premier則於1944年成立,前者生產GM車款而後者則以Fiat車款為主。1945年兄弟檔成立Mahindra & Mahindra 並開始組裝Jeep CJ-3A車款。在印度獨立後的1947, 印度政府與私人企業致力於建立汽車零件生產產業以供應汽車生產。1953年進口替代計畫啟動印度整車進口開始受阻
然而, 私人汽車成長在19501960年代則由於國家化與license raj阻礙了私人部門開發汽車。而在車輛進口開始受限後直到1970年代印度汽車產業才開始成長,此時的成長主要來至於牽引機、商用車與速克達,這時的私人轎車還是屬於奢侈品。到了1970年代價格控制啟動為汽車市場注入具競爭力的因素 。到了1980年代HindustanPremier仍主宰印度車市, 販售過時車款並僅有只有極少的數量,不過新的競爭者也在此時開始來到印度。
1986年,為了推廣汽車產業印度政府舉辦德里汽車展(Delhi Auto Expo),本次車展成為印度汽車產業的展示視窗,也展現印度如何吸收新科技與推廣本土研發並採用適合於印度崎嶇發展情況上的科技,這個為期九天的車展為當時執政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留下標記。

自由化與排放標準(Liberalisation & Emission Norm)(1991~)
到了後來多國車商在不受限制下,如日本的SuzukiToyota以及韓國的Hyundai,被允許在印度市場投資最終造就印度汽車產業的建立。Maruti Suzuki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新進者,更是1980年代印度政府推廣汽車產業政策的部分成就。當印度從1991年開始將汽車市場自由化,很多外國車商在早期也是採取與現有印度車商合資的方式來進入印度市場。因此到了1990年代印度消費者的車款選擇也開始有了重大變化,以往他們只能以價格來選車。到了2000年,印度車市共有12 家大公司,多數為國際性車商在印度的分公司。
印度汽車出口成長緩慢,早期只出口汽車到鄰近國家,到了1987Maruti Suzuki出口480輛車到歐洲的匈牙利。到了1990年中期出口有些許成長,不過後來由於各國車商授權印度生產的車款過於陳舊缺乏競爭力,所以不久後銷售量就下滑。不過銷售下滑狀況並沒有持續,今日印度生產的低單價車款暢銷全球,不過由於2008年後的全球經濟危機,讓Proton Holdings PSA Group Kia Mazda Chrysler DodgeGeely Holding Group等車商暫時擱置對印度的投資計畫。
為了將車輛排放標準調整和國際水準相同以降低車輛污染,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名為印度兩千(India 2000)的新標準後來升級為巴拉特階段(Bharat Stage)。這些標準和更為嚴格的歐洲標準相似並且分階段實施。最新的標準先在印度的十三個主要城市實施之後,再推廣到全國其他地區,目前Delhi(NCR)MumbaiKolkata Chennai Bangalore Hyderabad Ahmedabad Pune SuratKanpurLucknowSolapurAgra等十三個城市實行Bharat Stage IV標準,而其他地區則實施Bharat Stage III以下的排放標準。

印度汽車年產量一覽
Year Units
1950 14,688
1960 51,136
1970 76,409
1980 113,917
1990 362,655
1995 636,000
2000 801,360
2005 1,638,674
2010 3,557,073
2011 3,927,411
2012 4,174,713
2013 3,880,938
Source:OICA

綠色印度,2030年印度邁向全電動車時代。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115598

2017/7/3 1st updat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