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印度簡介(Introduction to India)-2014


印度India
正式國名
Republic of India,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
領土
3,287,590平方公里
政治體制
責任內閣制
行政區域
印度劃分為28個邦(प्रांतstates)6個聯邦屬地(केन्द्र शासित प्रदेशunion territories)以及國家首都(新德里)
國家首都
新德里
邦與首府
1.安得拉邦(आंध्र प्रदेश/Andhra Pradesh)-海得拉巴
2.阿魯納恰爾邦(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Arunachal Pradesh)-伊塔那噶
3.阿薩姆邦(অসম/Assam)-第斯普爾
4.比哈爾邦(बिहार/Bihar)-巴特那
5.恰蒂斯加爾邦(छत्तीसगढ़/Chattisgarh)-拉普爾
6.果阿邦(गोआ/Goa)-帕納吉
7.古吉拉特邦(ગુજરાત/Gujarat)-甘地納格爾
8.哈里亞納邦(हरियाणा/Haryana)-昌迪加爾
9.喜馬恰爾邦(हिमाचल प्रदेश/Himachal Pradesh)-西姆拉
10.查謨-喀什米爾邦(جموں و کشمیر/Jammu&Kashmir)-斯利那加
11.賈坎德邦(झारखंड/Jharkhand)-蘭契
12.卡納塔克邦(कर्नाटक/Karnataka)-班加洛
13.喀拉拉邦(केरल/Kerala)-特里凡得朗
14.中央邦(मध्य प्रदेश/Madhya Pradesh)-博帕爾
15.馬哈拉施特拉邦(महाराष्ट्र/Maharashtra)-孟買
16.曼尼普爾邦(মণিপুর/Manipur)-因帕爾
17.梅加拉亞邦(मेघालय/Meghalaya)-錫隆
18.米佐蘭邦(मिज़ोरम/Mizoram)-艾札爾
19.那加蘭邦(नागालैण्ड/Nagaland)-柯希馬
20.奧里薩邦(उड़ीसा/Orissa)-布班內斯瓦爾
21.旁遮普邦(पंजाब/Punjab)- 昌迪加爾
22.拉賈斯坦邦(राजस्थान/Rajasthan)-齋浦爾
23.錫金邦(सिक्किम/Sikkim)-甘托克
24.坦米爾納德邦(तमिलनाडु/Tamil Nadu)-清奈
25.特里普拉邦(ত্রিপুরা/Tripura)-阿加爾塔拉
26.烏塔拉坎德邦(उत्तराखण्ड/Uttarakhand)-德拉敦
27.北方邦(उत्तर प्रदेश/Uttar Pradesh)-勒克瑙
28.西孟加拉邦(पश्चिम बंगाल/West Bengal)-加爾各答
聯邦屬地
A.安達曼-尼科巴群島(अंडमान और निकोबार द्वीपसमूह/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B.昌迪加爾(चंडीगढ़/Chandigarh)(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首府)
C.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दादरा आणि नगर हवेली/Dadra and Nagar Haveli )
D.達曼-第烏(દમણ અને દીવ/Daman and Diu)
E.拉克沙群島(लक्षद्वीप/Lakshadweep)
F.朋迪榭里(पॉंडिचेरी/Pondicherry)
印度首都新德里,是進出北印度的門戶,從新德里可以前往阿格拉(Agra)或北方邦、拉賈斯坦省幾個主要城市。印度北方邦首邑是勒克瑙(Lucknow),從勒克瑙可以前往瓦拉那西(Varanasi)...等著名景點。印度東部以加爾各答(Kolkata)為進出門戶,從加爾各答可以前往大吉嶺(Darjiling)、錫金(Sikkim),以及菩提迦耶(Bodhgaya)、沙薩蘭(Sarnath)、庫須那加(Kushinagar)、那爛陀(Nalanda)、王舍城(Rajgir)...等佛教聖地。印度中央邦從瓜廖爾(Gwalior)進入,此邦最著名的旅遊點是卡修拉荷(Khajuraho)。印度西部的進出門戶是孟買(Mumbai),從孟買可以前往艾姜塔(Ajanta)、愛羅拉(Ellora)、奧蘭加巴(Aurangabad)、果亞(Goa)...等主要旅遊景點。印度南部以馬德拉斯(Madras)為進出門戶,從馬德拉斯可以前往馬哈巴利普蘭(Mahabailpuram)、坦賈武爾(Thanjavur)...等著名古蹟。
語言
印度種族複雜,不同種族使用不同語言。長久以來印度境內異族雜居、遷移、入侵,使得同一語系又發展出各種方言,目前印度方言多達200種以上,如果細分大約可達1600種以上。 在印度,官方規定的公用語言有15種,在印度發行的百元紙鈔正面,標示有這些公用語言名稱。其中北印度通行的印度語,是目前印度的國語,而英語則為準國語。其他還有:阿薩姆語(Assamese)、西孟加拉語(Bengali)、古吉拉特語(Gujarati)、卡納塔克語(Kannada)、喀什米爾語(Kashmiri)、喀拉拉語(Malayalam)、印地語 (Hindi)、奧里薩語(Oriya)、旁遮普語(Punjabi)、拉賈斯坦語(Rajastheni)、坦米爾語(Tamil)、安得拉邦語(Telugu)、烏爾都語(Urdu)
宗教
印度有80%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回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祅教...等。在印度,宗教不僅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規範印度人的行為、思想、婚姻、社交和社會階級地位。
印度教
印度教(Hindu)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印度教教義對於教徒的生老病死、思想、行為、階級,都有嚴格規範。屬於印度教的節慶和祭祀儀式,是印度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 印度教有濕婆(Shiva)、毘濕奴(Vishnu)、大梵天(Brahma)等三位一體神祇。大梵天代表創造,毘濕奴主掌保護,濕婆神主掌破壞。其中濕婆神和毘濕奴都有許多化身,每一個化身都是信徒膜拜的對象。而濕婆神的妻子─巴瓦娣(Parvati)和她的化身,兒子─象頭神甘尼許(Ganesh)...等,也受到印度教徒所崇敬。印度教徒不僅膜拜諸神祇、英雄和鬼神,對於自然萬物例如:太陽、月亮、星星、河流、湖泊、動物、植物、花朵...等都是祭祀對象。
印度教寺廟神像代表的意義
印度教的寺廟主要是供奉濕婆神、毘濕奴神、戴維女神以及這些神祇的座騎。濕婆神代表破壞、毘濕奴代表保護、戴維女神代表性力,其中大梵天在創造宇宙之後,已經達成任務返回天上,所以很少有供奉大梵天的寺廟。濕婆神是印度教中最受敬畏的神祇,因此印度境內到處都有濕婆神廟。濕婆神雖然代表破壞,但是破壞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再生。 由於濕婆神兼具毀滅和創生能力,所以濕婆神廟裡面都供奉有一具靈甘,這是濕婆男性生殖器的象徵,代表性力與繁衍。 此外,戴維女神被視為宇宙之母,印度教所有女神都是她的化身。戴維女神兼具毀滅和創生,是母性和性力象徵。 印度教徒相信:濕婆和性力女神的結合,就是人類創生的原動力。所以在印度教寺廟中,可以看到象徵男性生殖器的靈甘(Lingam),置於象徵女性生殖器的雅尼(Yoni)之中。 印度教寺廟裡面供奉神像的地方,稱為胎房〈Garbha-Grihya〉。其中濕婆神廟供奉濕婆靈甘,毘濕奴神廟供奉毘濕奴神像、或各種化身,戴維女神廟有的供奉女神各種化身,有的則是無形的象徵。
伊斯蘭教
回教(伊斯蘭教Islam)進入印度是西元7世紀左右,當時有許多阿拉伯商人來到印度經商,從此回教徒開始入侵此地。到了西元12世紀末期,回教徒在德里建立第一個回教政權。西元1506年,巴伯爾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使得回教文化在印度更加發揚光大。 回教教義與印度教差異極大,回教主張同胞愛,因此反對種姓制度,摒棄偶像崇拜。在印度,雖然回教徒與印度教徒,時常發生衝突,但是有些地區由於印回兩教混合之故,產生許多特殊的文化風情。
佛教
佛教(Buddha)創始人是印度淨飯王和摩耶皇后之子─悉達多(Siddhartha)。悉達多王子家族姓氏是喬達摩(Gautama),屬於釋迦族(Shakya),後人尊稱為釋迦牟尼。 佛陀憑著佛性和自我修鍊的功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揭示了世間苦難的根源,將涅槃看成是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 佛陀所提出的佛理,大致可以歸為恆變論和因果律。恆變論是說明天地萬物都處於變遷的狀態,物質世界中沒有所謂的永恆,任何事物都會因為時間的流轉而改變或消失。因果律是指人類的命運、除了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外,本身的所作所為也是主要前因。 佛陀死後,佛教雖然分成好幾個宗派,但是都以佛陀為宗師。佛教起源於印度,並沒有成為印度人的主要宗教,卻在日後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大宗教。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
藏傳佛教分有四大教派,其中以寧瑪巴(Nyingmapa)教派最為古老,此一教派的喇嘛穿著紅色衣帽,俗稱紅教,以蓮花生為祖師。
薩迦派(Sakya)俗稱花教,是貢覺杰布(Konchog Gyalpo 10341102)所創立的。
噶舉派(Kagyu)俗稱白教,此教派的創立者是塔布拉吉‧索朗仁欽,曾拜瑪爾巴(Marpa 10121096)的弟子米拉熱巴(Milarepa 10521135)為師,是首先創立活佛轉世制度(Tulku)的宗派。
格魯巴(Gelugpa)教派俗稱黃教,是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改革創立的,目前流亡至印度德蘭薩拉的14世達賴喇嘛,就是屬於此一教派。
錫克教
15世紀時,出身於旁遮普地區的納那克(Nanak1469-1539),創立錫克教(Sikh)。納那克自幼受到回教與印度教薰陶,所以融合兩教思想、開始闡揚統一論。錫克教主張一神論,反對種姓制度和偶像崇拜。 錫克教徒全部以「辛格Singh」為姓氏,外觀打扮與印度教徒明顯不同,錫克教徒身材較為高大、男性一律蓄有鬍鬚,手上帶著一只鐵製手鐲,象徵不可違背的教條。錫克教男性從小到大都不剪頭髮,頭上繫有特定樣式的頭巾。然而,錫克人可以和印度教徒通婚,其日常生活習慣、認知,與印度教徒十分類似。 錫克教的聖廟是旁遮普省第一大城安姆利則(Amritsar)的黃金聖殿(Golden Temple),殿內供奉有錫克教聖典,每天都有許許多多信徒在此虔誠膜拜。
耆那教
耆那教(Jaina)創始者是剎帝利階級出身的筏馱摩那(Mahavira),主張否定種姓制度與一神論,將詐欺、貪婪、偷竊、暴力、色慾視為人生大罪,同時把去除殺生的念頭和行為看成無上的美德。耆那教僧侶為了避免呼吸時、不小心殺害空氣中的生物,經常以一塊白布蒙住嘴巴和鼻子。 耆那教是非常嚴苛的禁慾教派,教徒必須厲行克服心慾、超越肉體的信條,並且盡力防止惡因侵入靈魂,倘若靈魂不慎遭受感染,就應該連根拔除。
基督教
基督教(Christian)何時進入印度,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據說54年傳教士聖湯瑪斯(St.Thomas),就已經抵達南印度的喀拉拉地區。1542年,聖方濟各‧沙勿略(Saint Francis Xavier)在南印度正式展開宣教活動,繼之而來的是葡萄牙的傳教士、以及來自丹麥、荷蘭、德國的傳教士。 目前印度基督教徒大約佔人口的2.4%,以南印度地區居多,幾乎囊括各種教派。
人種
印度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不同的種族混合、遷移與交流,構成殊異的人文風情,是印度吸引世人的特質之一。印度人口1,147,995,898人,佔世界第二位,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境內種族複雜,最主要人種有印度原住民、印歐民族、雅利安人、蒙古人、土耳其人、伊朗人...等七種。印度原住民膚色黝黑、身材較為矮小,現在多半移居南印度一帶。印歐民族來自西北山區,皮膚比較白。雅利安人早期是從伊朗和裏海附近遷徙而來,分佈於印度西北及恆河平原。蒙古人種身材較為短小,活躍在印度中部、東北高地和喜瑪拉雅山區。
種姓制度
印度教影響印度最深的,就是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來自早期的吠陀經文,將社會劃分為婆羅門(Brahmana)、剎帝利(Chhetri)、吠舍(Vaisya)、首陀羅(Sudra)等四大階級。 種姓制度是代代相傳的,印度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有與生俱來的社會地位、語言、信仰和行為規範。根據法典,各個階級都有不同的教育內容、人生義務、社交範圍和法律制度。 種姓制度中以婆羅門地位最高,多半是僧侶和統治者階級;剎帝利是武士和藝匠階級,吠舍是指商人、或從事農耕畜牧的人,首陀羅是指出身卑微、靠勞力為生者。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大階級
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等三大階級,被認為是純潔階級,這三大階級以外的男性,婦女、賤民都是不潔的。在印度,不同種姓階級的人,不能通婚、不能交換食物、也不能自由選擇職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等三大階級男性,一生之中必須經歷學生期、家長期、林隱期、棄世期等四個階段的行為規範。但是印度婦女並不受這些行為劃分,婦女和首陀羅階級的人,都被排除在教育系統之外。印度教的種姓階級制度,可以鞏固特定族群的力量,所以迄今仍然無法完全消除。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開放,印度階級制度已經逐漸簡化,婦女地位也開始受到重視。在思想比較進步的地區,即使不是三大階級的人,只要能夠受教育、力爭上游,同樣可以獲得肯定和尊嚴。
貨幣
印度盧比(Indian rupee,₨)
Flag Counter

歷史
文明起源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最晚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則仍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分裂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回教勢力的入侵
7世紀時,印度首先接觸回教文化,當時阿拉伯商人進入印度作生意,後來回教勢力即不斷入侵。到了12世紀時,阿拉伯人終於在印度德里,建立第一個回教政權,此一回教政權統治範圍極廣,除了南部一隅之外,整個印度幾乎都是回教徒的天下。 德里回教政權滅亡後,1526年,巴伯爾(Babur)在印度建立蒙兀兒帝國,成為第一位君王。巴伯爾原本是烏茲別克的王子,是帖木兒及章傑可汗後裔,因為王位被篡奪而流亡到印度。 巴伯爾執政時,以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為首都,將中亞和波斯建築風格引進印度。後來蒙兀兒歷任君王,都在北方邦建立許多城堡、清真寺和陵墓,舉世聞名的泰姬瑪哈陵,就是蒙兀兒第五代君王沙賈汗王所建。
分裂的歷史過程
17世紀時,許多來自歐洲的商人和貿易公司,紛紛在印度擴展商業勢力,曾經帶給印度許多經濟繁榮。蒙兀兒帝國滅亡後,印度群雄紛紛自立為王,例如:孟加拉、阿瓦德、海德拉巴、馬拉塔帝國...等地方性小國。18世紀期間,印度境內不僅四分五裂,也飽受伊朗、阿富汗軍隊侵犯。1857年,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統治印度期間、各地都曾經發生不少反英運動,1905年英國政府為了分散抗議力量,下令將孟加拉一分為二,使得印度民族情緒高漲,全國各地每天都有大規模遊行、示威和罷工。
政權獨立運動
1915年,印度聖雄甘地(Gandhi)從南非返國,接著加入印度民族運動行列。1920年甘地發起一項「不合作運動(Non Cooperation Movement)」,以和平抵抗方式,對抗英國殖民地政府。歷經各種阻撓與波折之後,印度終於在1947815日正式獨立,同時回教徒也成立巴基斯坦政府。1948130日,甘地被狂熱的印度教徒謀殺,後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擔任首位總理,於1950126日頒布憲法、宣佈實施聯邦共和體制。1964年尼赫魯去世後,由他的獨生女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繼承總理職位。印度獨立後,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宿怨始終未解。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第3次戰爭,同時孟加拉亦宣佈脫離巴基斯坦獨立。1974年印度首次舉行核子實驗。1975年,印度總理甘地夫人宣佈全國進入非常時期,引起諸多不滿,1977年印度在野黨聯合組成的內閣政府,取代甘地夫人領導的國大黨。1980年國大黨再度獲得執政權,19841031日甘地夫人遇刺身亡,由兒子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繼任總理。1991年,拉吉夫‧甘地競選連任時,遭錫克教激進份子謀殺。
經濟與科技發展以及文化

印度自獨立以來,努力實施民主政治,由議會和內閣負責政務。然而幾十年來,印度經濟發展始終跟不上時代潮流,平均國民所得比其他開發中國家落後許多(以購買力均價2013年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若以國際匯率來算則排名第11),但是印度卻可以興建核能電廠、製造核子武器、發射人造衛星、製造與開發軍艦和飛機,而隨著2013年印度的火星探測火箭發射成功,更令世人深感驚訝與矛盾。雖然印度沒辦過奧運會以及世界杯足球賽甚至世界博覽會,但印度卻保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擁有目前世界電影每年拍片量最高的寶萊塢以及有七位諾貝爾獎得主,印度最流行的球類運動為板球並成立印度超級板球聯賽(Indian Premier League, IPL)。進入千禧年後印度也因承接歐美企業的大量委外工作而獲得經濟的大幅度成長,而且印度也是學名藥的製造大國,也為印度創造不少經濟產值
地理環境
印度地理環境複雜多變,包括有沖積平原、乾燥沙漠區、雨林、沼澤、山峰、森林、高原、海岸、河川和湖泊,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位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恆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肥沃的印度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幹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多條大河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位於南亞地區,北以喜瑪拉雅山作為屏障,與不丹、尼泊爾、中國西藏相鄰。西北和巴基斯坦接壤,東北方則連接孟加拉、緬甸,東臨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南部伸入印度洋。
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是北方邦,超過一億四千八百萬人,佔印度總人口六分之一以上。北方邦是印度恆河(Ganga)與亞穆納河(Yamuna)、兩大聖河交會處,擁有肥沃的沖積平原,以及喜瑪拉雅山系群峰峻嶺。
氣候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與旱季,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每年3月至5月是印度夏季,氣溫高達攝氏40度以上,所以鄰近喜瑪拉雅山區,例如:錫金、大吉嶺、喀什米爾、拉達克一帶,都成為著名避暑勝地。
6月至9月是印度雨季,11月至翌年2月北部平原地帶進入冬季,氣候涼爽、是最佳旅遊季節,但是喜瑪拉雅山區已經白雪皚皚。印度南部,除了山區外,常年都是溫暖乾燥的天氣。
十大城市
1. 孟買(Mumbai) 
2. 德里(Delhi)
3. 加爾各答(Kolkata)
4. 班加洛(Bangalore)
5. 清奈(Chennai)
6. 阿馬達巴德(Ahmadābād)
7. 路德希亞納(Ludhiāna)
8. 海德拉巴德(Hyderabad) 
9. 浦那(Pune) 
10. 坎普爾(Kānpur)
節慶
多彩多姿的印度節慶
印度的節慶,主要來自印度教的神祇生日與寺廟慶典,以及國家慶典、地方性慶典、季節慶典、回教慶典、錫克教慶典、耆那教慶典、佛教慶典......等,所以一年到頭都有不同的節慶,在不同的地方舉行。印度人舉行節慶,除了向神祇表達內心的崇敬與奉獻外,主要也是為了促進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感交流。隨著節慶的到來,各種市集、雜技表演、歡宴......等就會跟隨而至,帶來不少愉悅和熱鬧的氣氛。印度節慶舉行的日期,是根據印度曆法而定,所以每年換算成西曆時間都不一樣。
印度教節慶
荷利節(Holi)
每年3月初月圓後所舉行的荷利節,是象徵春天和歡樂的慶典。 荷利節當天,印度各地民眾都會跑到街上、或到親友家裡,互相噴灑彩色水粉。印度人慶祝荷利節,是先把紅色蒂卡粉溶入水中,然後再趁機潑灑到別人身上。但是在尼泊爾,紅色的蒂卡粉和水則是分開塗抹的。 荷利節是拋開禮儀束縛的解放日,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不顧身分、地位,藉著狂放的潑水行動,製造歡樂氣氛。
濕婆夜(Shivaratri)
每年23月間舉行的濕婆夜,當天晚上會有齋戒、跳舞、守夜、誦經等儀式。印度教徒、帶著牛奶和Bilwa葉向濕婆的靈甘獻祭。
克里須那誕生日(Krishna Janama Asitami)
每年7月、8月之間,印度各地都會舉行克里須那的生日慶典。克里須那誕生於馬圖拉的牢房裡面,是印度教中最受喜愛的神祇之一。
那迦‧帕迦米(Naga Panchami)
每年78月間的雨季,那迦‧帕迦米(蛇節)在南印度舉行。 節慶期間,婦女會在牆壁上畫著蛇的圖案,並且準備牛奶、鮮花奉獻給蛇神享用,有的人將牛奶倒在自己身上,以求蛇群不要傷害人類。
甘尼許(Ganesha Chaturthi)
象頭人身的神祇-甘尼許,是印度教的幸運之神。每年89月之間,印度各地都會舉行的甘尼許節慶,其中最熱鬧的是印度西部的孟買。 為了迎接這項節慶的到來,每個印度教家庭都會開始準備鮮花、油燈、甜食......等供品。慶典期間,必須在祭壇上供奉一座陶土製的象頭神像,除了在祭司的指導下進行普迦儀式外,每天都要虔誠地誦經祭祀。到了慶典第10天,信徒再度舉行祭拜儀式後,將神像帶到附近的河流浸浴,讓陶土神像溶入水中,代表神祇返回天庭。
歐南節(Onam)
歐南節每年9月左右在喀拉拉地區舉行。歐南節是喀拉拉重要的節慶,節慶期間、許多地方都會舉行蛇舟比賽和武術比賽,以及裝飾得繽紛多彩的大象隊伍遊行。
九夜節(NavaratriNine Nights)
每年大約910月之間,印度各地都會舉行連續109夜的慶祝活動。這個節慶,除了祭祀印度教的女神外,也是慶祝豐收的儀式。九夜節在印度各地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例如:在古吉拉特地區,印度教婦女會圍著一盞聖燈跳舞,以表示慶祝。但是在印度南部,婦女則圍著一顆椰子跳舞。孟加拉地區的九夜節是杜兒噶節慶(DurgaPuja),是慶祝女戰神杜兒噶戰勝牛魔王瑪希哈(Mahisha)。節慶舉行期間,每天都有信徒來到黑色的杜兒噶神像面前、供奉動物祭品。九夜節結束時,女神像會被抬到河邊,並且沉浸入水中。
達瑟拉節(Dasara)
達瑟拉節在九夜節以後的第10天舉行,是為了慶祝羅摩(Rama)打敗惡魔羅瓦納(Ravana)的慶典。在印度史詩「羅摩耶那」中,羅摩是毘濕奴的化身之一。羅摩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叫做西妲(Sita),曾經被惡魔羅瓦納擄走,為了營救西妲,羅摩向猴神哈努曼、神鷹葛魯達求援,最後戰勝了羅瓦納,順利地救回西妲。
排燈節(迪瓦利Divati或迪帕瓦利Dipavati)
排燈節,在達瑟拉節慶29天後舉行,大約每年10月~11月之間。排燈節原本是點燃油燈,但是現在都被改為蠟燭或燈泡取代。排燈節的慶祝儀式有點類似新年,就是點燈、穿新衣、放鞭炮。印度教徒利用炫目的燈光和吵鬧的鞭炮聲趕走惡魔,以迎接吉祥天女帶來財富。因此排燈節對於商人特別具有意義
國家慶典
126 共和國紀念日
815 獨立紀念日
其他慶典
23 卡修拉荷舞蹈祭(Khajuraho Dance Festival)
67月在拉達克舉行 黑密斯節(Hemis Festival)
78月在普利舉行的山車遊行 拉塔‧亞特拉(Rath Yatra)
拉賈斯坦地區節慶
時間 節慶 地點
1 駱駝節(Camel Festival) 碧卡內
2 沙漠節慶(Desert Festival) 齋沙默
3 大象節(Elephant Festival) 齋浦爾
34 干高爾節(Gangaur Festival) 齋浦爾
34 梅瓦爾節(Mewar Festival) 烏代浦爾
6 夏日節(Summer Festival) 阿布山
78 提吉節(Teej) 齋浦爾
1011 馬瓦爾節(Marwar Festival) 久德浦爾
11 牲口市集(Cattle Fair) 普須卡爾
11 寇拉雅特節(Kolayat Festival) 碧卡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