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也就是所謂的高加索山脈地區,分為內高加索與外高加索兩個區域,蘇聯解體前這裡全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或是蘇聯領地,也是目前世界重要的產油區。這裡的種族分布跟前南斯拉夫有點類似,在蘇聯解體後這裡爆發了幾次軍事衝突,也算是目前世界主要衝突的火藥庫之一。
二戰時期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畫以南方集團軍作為進攻蘇聯高加索地區的主力,計畫奪取本區的油田以供應德國不足的原油,不過整個攻俄計畫始終沒有成功。
大太陽底下甚麼事都會發生,更何況是宇宙呢?(Everything is possible under the sun; letting alone the universe.)
西亞或者稱為中東,位居歐亞非三個大陸的交界,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史上兩河文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發源地,更是亞伯拉罕諸教的起源地(回教與基督教的主要聖城都位於此處,而以色列首都耶路薩冷更同時為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聖城)。自猶太人在迦南之地亡國後,這裡在回教先知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後,幾乎就成為以回教為主的世界,歷史上也引發中世紀歐洲國家多次的十字軍東征。直到二戰後以色列復國,更成為基督天主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持續不斷衝突的根源,後來還爆發了六次以阿戰爭,雖然最後都是以色列獲勝,但卻也加劇了以阿之間的衝突與幾乎不間斷的回教恐怖攻擊活動。不過經由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內的居間調停,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衝突已經減緩,以及以色列與埃及簽訂和平協定後,中東雖不見得完全和平,但至少情勢不再像以往一樣一觸即發,不過離中東地區永久和平之路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從原本的產油國逐漸轉型成以豪華旅遊的國度,更填海造陸造了不少人工島,是中東的高度開發國家,而由於中東地理位置優越,從這裡出發可以有到達世界各大陸(南極洲除外,不過目前南極洲除了科學家外也沒住多少人。)的最短路徑,阿聯酋航空與埃提哈德航空都是世界重要的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更是空中霸主客機A380的原始最主要用戶,更可說是A380的主要訂單來源。
而伊斯蘭教也分為遜尼派與什葉派,兩派間也因教義不同存在有不少紛爭在,目前遜尼派大概佔了八成的回教人口。傳統上遜尼派較偏向西方國家,而什葉派則傳統相對上較為敵視歐美陣營,但目前信奉什葉派的主要國家僅有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與印度部分地區。伊朗的巴勒維王朝原本是親美的遜尼派,美國甚至出售當時最先進的F-14A戰鬥機搭配鳳凰飛彈與準備出售四艘僅次於當時最新銳神盾軍艦的紀德級驅逐艦(因緣際會這批紀德艦最後沒到伊朗海軍,在美國海軍服役除役後,最後落腳台灣海軍)給伊朗,但後來爆發什葉派革命成為反美的國家,近年也因為開發核武問題被聯合國禁運。至於伊拉克在海珊政權倒台後,目前也成為親西方國家。
回教世界目前的龍頭國家可說是沙烏地阿拉伯與土耳其兩國,這兩國都是遜尼派主政,相對上也比較親近西方國家,宗教領域上也是比較溫和教義派的回教國家,整個中東雖然算是世界較為紛爭之地,但相對上主體還算和平,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中俄兩國勢力不斷透過軍事與經濟影響力滲透入中東。
至於中東唯一的基督天主教文明以色列,原本一戰前的英國的貝爾福宣言即承諾以色列在一戰結束後復國,但後來英國背棄承諾,並未讓猶太人復國。更由於二戰時期歐洲不少猶太人被德國納粹黨關在納粹集中營,總共死亡了超過六百萬人,也因此受到英美等西方主流國家的同情,二戰後才真正得以在原來的巴勒斯坦地區復國,但當初英美等國在以色列復國時,並未考慮在這兩千多年間原本就居住在此的巴勒斯坦人的居住與財產權問題,種下後來以阿不斷衝突的導火線。巴勒斯坦地區在以色列復國前,已經接收了原本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可說是接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菁英,因為猶太人雖然在世界各地沒掌握政治實權,但極大多數在其他國家都是經濟上的菁英階層,不過神奇的是這群原本散居世界的以色列人並沒有組成為各自有太多自主意見的聯合國,反而是全部都團結一致對抗外侮,因此以色列土地雖小人口雖少,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卻也每次都吃敗仗。不過,以阿的重大衝突目前已因以埃合約暫時落幕與趨於緩和,但以巴間還是偶有零星的小衝突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東南亞國家除了外交手段靈活的泰國外,都是被歐洲列強(英、法與荷蘭)與美國殖民(菲律賓,原本是西班牙殖民地,美西戰爭後西班牙戰敗,割讓給美國)的國家,列強除了統治當地外,也帶來母國的典章制度與經濟作物在當地栽種,也因此東南亞國家除了泰國外多數有特有的經濟作物。
目前東南亞國家多已加入東南亞國協,這個目前總人口超過6.5億人的新興經濟體是未來(2021年後)世界的重點發展區域,加上有相當多年輕人口的人口紅利,本區域加入南亞(至少有17億人口)成為取代中國(總人口了不起有15億)的世界新經濟成長引擎或火車頭的潛力相當可期,況且台灣跟東南亞國家並無大規模的政治與經濟衝突,也沒有領土上的爭議,東南亞更沒有國家想併吞台灣。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並不會像中國經濟發展一樣,對台灣本身產生太大不良的政治或軍事影響,且在產業互補性上,東南亞國家跟台灣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正好成為可以互通有無的經濟共同體。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結合紐澳,更可成為一個與中國相抗衡的海洋國家新興經濟圈。而本區跟台灣比較大的問題可能在語言與文化上的差異性。
位於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共同領土的婆羅洲島熱帶雨林是目前世界三大熱帶雨林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也是不少迷你動物的故鄉,如馬來貘、紅毛猩猩、婆羅洲犀牛與婆羅洲象等動物與不少珍稀植物的故鄉。
整個大印度圈可說就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多元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薈萃之地,自古物產富庶的富饒之地,盛產香料與多種寶石,歐洲人展開大航海時代就是為了尋找前往與東方印度的商業貿易新航路,因為當時歐洲前往東方的陸上之路被雄踞歐亞非三洲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控制住了,也正因為這樣,當初哥倫布在往西航行發現美洲新大陸時,認為他們繞過大西洋到達的是印度,因此將當時的美洲原住民都稱為印地安人(Indians)。
雖然印度在2020年的GDP總值只排世界第五名,但已經超越傳統工業強國英國與法國,如果以購買力均價(PPP)來算,印度其實已經算排名世界第三的國家經濟體,而在印度總理莫迪喊出的Make in India的國家政策後,更是準備將印度從原本服務業大國再加入製造大國的元素,以進一步提升印度人均國民所得,更讓這個南亞人口最多,也是世界最多人口的民主國家成為歐美西方國家與日本爭相拉攏的對象。不過印度本身的工業生產效率、貧富差距與社會制度恐怕是需先改善的地方。
印度文化圈(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與斯里蘭卡)是多元種族與各地不同方言組合而成的政治經濟文化圈,經歷過佛教孔雀王朝與回教蒙兀兒帝國的洗禮,後來在十六世紀被大英帝國以東印度公司殖民控制了兩個多世紀,直到聖雄甘地領導的和平不合作運動,才讓印度在二戰後又回到獨立國家狀態,不過也由於印度獨立過程的社會不斷摩擦以及由於彼此宗教信仰的不同,埋下印度共和國分裂的種子,最後整個大印度圈分裂為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三國,還有孔雀王朝後裔所建立的斯里蘭卡。
印度在獨立後也採取不與其他國家結盟的政策,在社會制度上也實施社會主義為主而不是採行資本主義,因此實際上印度在冷戰時代跟前蘇聯反而走得比較近,與歐洲國家保持一定的關係,尤其是英法兩國,但跟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不過印度在總理莫迪上台後已經跟美國展開大規模的合作計畫,也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要角,更已經展開多方面的合作與發展,而日本也以低利貸款讓印度建設日本新幹線系統的高速鐵路,進一步並可能出售部分軍事裝備給印度。印度寶萊塢的歌舞電影業風行南亞,每年拍攝一千多部電影,數量遠超過美國好萊塢的拍片數,除了寶萊塢外,印度其他城市也有各自的電影產業,也養活數以萬計的從業人員,台灣較為人知的印度電影有三個傻瓜與巴霍巴利王等。印度的塔塔汽車曾推出一款號稱世界最便宜的汽車Nano,可惜銷量不佳,沒多久就下市了。印度可是世界汽車產量前六大的國家之一,也應該是未來世界汽車增長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世界主要車廠多數已經在印度布局或者準備進一步布局。
至於南亞其他國家,除了阿富汗位居亞洲要衝,屢為列強爭奪之地,二戰後也引發英蘇在阿富汗的政治角力,最後更引來蘇聯入侵阿富汗,不過美國透過巴基斯坦間接介入(在影帝湯姆漢克主演的電影蓋世奇才有完整的描述這段歷史),讓蘇聯最後鎩羽而歸,最後前蘇聯也因為阿富汗戰爭耗費太多軍事費用,間接導致前蘇聯經濟崩潰,最後在東歐民主浪潮下倒台。而南亞的不丹、尼泊爾與馬爾地夫三國則為與世無爭以觀光或不積極開發為主的快樂國度,但馬爾地夫由於全球暖化加上地勢低窪影響有滅國之患。
商用車輛(commercial vehicle),通常是指在設計和技術特性上用於運送較普通私人車輛更多的乘客和貨物的汽車,或者用於營業的私人車輛,有些商用車輛並且可以加掛牽引車輛。用途分類上可分為計程車、貨車及中大型客車(公車或巴士以及遊覽車)。
商用車輛並不包括私家車,由於著重大扭力輸出與節省燃料費用,所以主要利用柴油引擎作為動力來源,但有部份商用車輛使用汽油、液化石油氣甚至天然氣,美國跟歐盟的商用車都有明確的規範限制。2010年代起有廠商開發油電複合動力及純電力驅動的商用車輛,但尚未大規模量產販售而到達取代燃油車輛的地步。商用車也包含不少特殊用途的車輛,主要用於挖礦、建築、工程與農業甚至救災與公務等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