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世界空戰王牌飛行員(World Flying Ace)-2023

 

王牌飛行員(Flying Ace)稱空戰王牌或ACE。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對空戰英雄的稱號,一般稱曾經擊落敵機超過5架的飛行員,世界所有時期排名第一的王牌飛行員為二次大戰德國空戰王牌埃里希·哈特曼,擊落過敵機352架,而世界頭號女性王牌飛行員是來自蘇聯空軍的瑪林娜·米哈伊洛芙娜·拉斯科娃,獨自擊落過38架戰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

最早在軍事飛行中使用王牌這一詞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從191541日開始,他成功地擊落了三架德國空軍的飛機,還使2架德機迫降,在法國國內聲名大振,法國一家報社稱他為「王牌」(l'as),從此擊落5架敵機就可以成為王牌飛行員。同法國人的阿道夫·佩古德是第一個首個擊落5架德軍飛機的飛行員。「王牌」一詞在一戰之前的法國就是一個流行詞,通常用來運動明星,比如足球明星或者自行車明星,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也用「王牌」來形容除飛行外其他領域裡的傑出人物(比如多次擊沉船隻或多次擊毀坦克)

而德意志帝國則以藍馬克斯勳章表彰擊落8架同盟國飛機的飛行員,德國並不使用「王牌」一詞,而是使用「大炮」(Überkanonen)來稱呼擊落10架以上敵機的飛行員,並公開他們的姓名和戰績以鼓勵民眾。隨著戰爭的進行,藍馬克斯勳章的頒發標準逐漸提高。1914年至1916年間,不列顛帝國並沒有集中記錄空戰戰績的系統,事實上一直到戰爭結束戰績也只是在中隊級別進行記錄。儘管有一些飛行員因為媒體報導而出名,但在一戰中的不列顛空軍中個人數據是沒有公開官方記錄的。不過當飛行員獲得擊落5架敵機的戰績時,他將自動獲得一枚軍人十字勳章。最早闖出名號的德國空戰王牌則是有紅男爵之稱的厲秋芬。

對於戰績的確認,各國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在德國空軍中,只有「確認戰績」才會記錄,「確認戰績」是通過檢驗敵機(或殘骸)或敵飛行員(或遺體),評估確定敵機被擊毀或俘獲的戰績。比如,曼弗雷德··里希特霍芬擊落阿爾伯特·巴爾的戰績就是由不列顛空軍確認巴爾死亡才被記錄,儘管里希特霍芬自己聲稱擊落的是一架索普維斯三翼飛機,但巴爾的S.E.5Royal 座機的殘骸從未被辨認出,因為大部分空戰都發生在德軍戰線之後,所以德國空軍的計算方法只對德國空軍有效。

德國空軍的計算方法的另一特點就是當多架飛機同時攻擊一架敵機並擊落時,只有一名飛行員取得戰績(通常為編隊長機)。而大部分其他國家則使用法國空軍的計算方法,即參加戰鬥的所有飛行員和炮手都取得戰績。而英國空軍採用了獨占和分享戰績共存的方法。在英國陸軍航空隊、英國海軍航空兵和英國空軍中,每次戰鬥過後,參戰飛行員將提交一份交戰報告,由中隊指揮官審查之後這些報告將提交到大隊指揮部,大隊指揮官對報告審查後決定那些戰績將被記錄和哪些戰績將不被記錄,最後這些報告將提交給旅司令部。一戰中同盟國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是曼弗雷德··里希特霍芬,綽號「紅男爵」,擊落飛機80架。一戰中協約國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是勒內·豐克,擊落飛機75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世界上擊落飛機最多的幾個王牌飛行員均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個人戰績百架以上者107人均為德國空軍飛行員,他們總共擊落了約2萬架飛機,自身也有51人陣亡。德軍王牌飛行員總人數超過3000人,其中排名第一的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擊落敵機352架。相對而言盟國的王牌飛行員要遜色很多(不過盟國飛行員戰績較不出色是有原因的,以美國為例,美軍飛行員只要執行完一定數量的任務就會被調回國當教官,所以相較於從開戰一直打到戰爭結束的德軍或日軍飛行員,盟軍飛行員的實際擊墜戰績會少很多。這方面德國雖然也有相同作法,王牌飛行員亦優先獲得回國當教官的機會,但因為王牌飛行員太多而需要的飛行教官數量很有限。德國空軍的超前戰績,與兩戰間由政府廣泛成立青少年航空俱樂部,及德國有毛瑟公司提供的機炮、戴姆勒公司提供的發動機和當時領先的柏林風洞等技術優勢有關。)另外,身為主要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王國則因為空軍的統計方式偏向集體勝利而非個人戰績,這使得在統計義大利王牌飛行員的個人戰績上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其中義大利的頭號王牌飛行員佛朗哥·魯基尼就是一個例子,他的戰績是26架。英國頭號王牌飛行員帕特·帕特爾少校的戰績是40架,蘇聯伊萬·闊日杜布的戰績是62架,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王牌飛行員莉狄亞·利特維亞克也在蘇德戰場誕生。而太平洋戰線方面,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岩本徹三的擊墜數是80架,而聞名世界的坂井三郎亦有64(岩本及坂井的坐機同為零式艦上戰鬥機)

Flag Counter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世界噴射戰鬥機世代(World Jet Fighter Generations)-2023

由於通貨膨脹與科技與科學及工程技術發展越來越昂貴與困難,投入大量預算開發也不一定能保證發展成功。從第一代噴射戰鬥機可以由一個國家同時期開發好幾個機種,到四代戰鬥機後幾乎主要航空大國僅能同時開發一兩種機種,包含七大工業國在內甚至要好幾個國家聯合組團開發才能發展一個戰鬥機機種,而且單架戰鬥機的造價也越來越昂貴,動輒數千萬到超過一億美元甚至更高,因此新一代的戰鬥機開發已經不是中小型經濟體國家可以獨自負擔甚至有足夠的航太工業技術力可以單獨建立的。目前的戰鬥機世代已經發展到第六代,或許由於AI技術與航太科技與材料的新發展,在我們有生之年能有機會看到第一代太空AI戰鬥機並搭配雷射炮與大量的AI僚機出現也說不定。

尤其台灣特殊的國際政治處境影響,要獲得相關最先進的航太科技更是難上加難,不但需要加強對歐美日的外交發展,更需要充分利用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先地位,發展相關的航太科技與材料與AI關鍵技術。

今日的噴射戰鬥機也從原本單一的空對空作戰任務逐漸演變成多功能(對空、對海、對地、電戰、反雷達),有的還具備發射戰術核武的能力,甚至本身還具備相當強大的電子攻擊能力,也有戰鬥機本身就是一個網路載臺,可以傳送與接收來自友軍其他陸海空甚至於太空作戰裝備的戰場資訊,協助友軍防守與攻擊。在最新科技的不斷發展下,一架戰鬥機甚至可以輕易擊沉一艘驅逐艦或更大的艦艇,1980年代的福克蘭戰爭,阿根廷空軍即以超級軍旗攻擊機搭配飛魚飛彈擊沉當時英國最新銳的42級驅逐艦,而新一代的多功能戰鬥機則具備更強的雷達與對空及對艦作戰能力。

戰鬥機依用途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空優戰鬥機(Air superiority fighter)

戰鬥轟炸機(Fighter-bomber)

攔截機(Interceptor)

重戰鬥機(Heavy fighter)

輕戰鬥機(Light fighter)

全天候戰鬥機(All-weather fighter)

偵查戰鬥機(Reconnaissance fighter)

戰略戰鬥機(Strategic fighter)

多功能戰鬥機(Multirole fighter)

Flag Counter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DC擴展宇宙系列電影(DC Extended Universe Series Films)-2023

 

DC擴展宇宙(DC Extended Universe/DCEU),是一個美國跨媒體製作的名為共享宇宙的系列電影,圍繞著根據DC漫畫出版物中的角色改編的超級英雄影視作品,分別由DC影業及華納兄弟影業製作及發行,在DC擴展宇宙的超級英雄人物的歷史比後起的復仇者聯盟要來的悠久很多。如同漫畫中的DC宇宙一樣,該系列跨越了漫畫的劇情元素、設定、演員和角色。

目前主要的超級英雄與團隊有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水行俠、閃電俠、沙贊與正義聯盟。

DC擴展宇宙於2013年推出第一部電影《超人:鋼鐵英雄》。直至2022年,在DC影業重組為DC工作室並任命詹姆士·岡恩和彼得·沙佛朗後,系列將隨著2023年電影《閃電俠》的發佈在很大程度上重啟,從而過渡至由兩人計劃的DC宇宙影視作品,最終作《水行俠2》定於2023年末在美國上映。

系列中的電影由多名電影工作者編劇及執導。系列電影的主演包含亨利·卡維爾、班·艾佛列克、蓋兒·加朵、瑪格·羅比、伊薩·米勒、傑森·摩莫亞、雷·費雪和柴克·萊威等人。華納兄弟任命創意總監管理DC擴展宇宙部門。他們負責監督製片工作及劇情走向,以在系列電影中建構出一個具凝聚力的主線劇情。

DC擴展宇宙的第一部電影為《超人:鋼鐵英雄》(2013年),之後依次是《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2016年)、《自殺突擊隊》(2016年)、《神力女超人》(2017年)、《正義聯盟》(2017年)、《水行俠》(2018年)、《沙贊!》(2019年)、《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2020年)、《神力女超人1984》(2020年)、《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2021年)、《自殺突擊隊:集結》(2021年)、《黑亞當》(2022年)和《沙贊!眾神之怒》(2023年)。最後三部電影將於2023年內上映,分別是《閃電俠》、《藍甲蟲》和《水行俠2》。DC擴展宇宙還包括串流媒體平台HBO Max上的一部影集《和平使者》(2022年)。

Flag Counter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日本料理(Japanese Cuisine)-2023

日本料理(にほんりょうり、にっぽんりょうりNihon ryōriNippon ryōri)或和食(和食わしょく/Washoku),又稱日餐、日料、日本菜,泛指日本及日本人於19世紀的江戶時代至明治時代所形成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如入了來自原來日本本土、亞洲大陸、葡萄牙與荷蘭、近代歐美以及日本在文藝復興與江戶時代自身飲食的改良

在江戶時代之前的日本列島料理的概念早已存在很久,期間日本人喜歡不斷把新潮的、外國的料理進行本土化,利用當地的食材改造為純粹的日本食物。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歐美的西洋食物進入日本,在東西方食材交融下催生出一波創新風潮,日本人稱為洋食最終日本料理體系在20世紀中期的大正時代中完成,此很少再發生重大改變。日本料理比起味道,更加追求食物的季節感以及精緻的美感,因此和食也因而被評為「眼睛的料理」,為「外觀過度適合欣賞,只是吃掉的話會倍感可惜」之意。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於日本人對「擺盤」的執著。日本料理中杯、碗、盤的式樣會採用櫻花、楓葉、松樹、假山、屏風、扇子、和紙、漆器等裝飾物,這些被稱為「日本風物詩」的器具能營造出高雅的美感。

2011年開始,日本東京成為擁有米其林三星數量最多的城市,而日本料理在全球獲得米其林三星的數量也僅次於法國菜。在國際觀感上,日本料理以亞洲菜的身分成功超越大多數歐美菜,成為西方人眼中的高級料理之一。在2013年,日本料理以「和食」的稱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