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Internet & Wikipedia
恆星是一種宇宙天體,由重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電漿體,太陽系的唯一恆星就是太陽,在多數的宇宙恆星系統裡,一個星系(star
system)通常有兩顆以上的恆星。在地球的夜空可以肉眼清楚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位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都是以光年(換算9兆4600億公里,將近10兆公里)計算相對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天文單位約1億5千萬公里)相比十分遙遠,這些恆星在地球上看起來只像是固定不動的發光點,但隨著太陽繞行銀河系中心轉動,這些恆星在遙遠的未來也會產生位置上的相對變動。歷史上,人類觀測可見的顯著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在不同國家多有專有的傳統名稱,比如目前最常使用的八十八個星座。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恆星會在核心進行元素的核融合反應,並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傳播路徑,然後以光或粒子的模式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核燃料用盡,恆星的生命就將結束,且依恆星的質量大小有不同的結局。恆星的核心終其一生都在進行核融合反應,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太空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可以確認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他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他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開始於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他微量原子量較大的元素所組成)發生重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壓力與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他部分會進產生分層作用,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恆星一旦耗盡了核心的元素無法再進行核融合反應,就會死亡轉變成另一種星體,並依恆星的質量大小而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