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愛沙尼亞簡介(Introduction to Estonia)-2018


image source:wikipedia
愛沙尼亞 Estonia
正式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EstoniaEesti Vabariik
首都
塔林(Tallinn)
領土
45,339平方公里。
政治體制
責任內閣制
行政區域
愛沙尼亞的領土被分為15個縣,縣與縣治如下。
1.哈爾尤縣(Harju maakondHarjumaa)-塔林
2.希烏縣(Hiiu maakondHiiumaa)-凱爾德拉
3.東維魯縣(Ida-Viru maakondIda-Virumaa)-約赫維
4.耶爾瓦縣(Järva maakondJärvamaa)-派德
5.約格瓦縣(Jõgeva maakondJõgevamaa)-約格瓦
6.萊內縣(Lääne maakondLäänemaa)-哈普薩盧
7.西維魯縣(Lääne-Viru maakondLääne-Virumaa)-拉克韋雷
8.派爾努縣(Pärnu maakondPärnumaa)-派爾努
9.珀爾瓦縣(Põlva maakondPõlvamaa)-珀爾瓦
10.拉普拉縣(Rapla maakondRaplamaa)-拉普拉
11.薩雷縣(Saare maakondSaaremaa)-庫雷薩雷
12.塔爾圖縣(Tartu maakondTartumaa)-塔爾圖
13.瓦爾加縣(Valga maakondValgamaa)-瓦爾加
14.維爾揚迪縣(Viljandi maakondViljandimaa)-維爾揚迪
15.沃魯縣(Võru maakondVõrumaa)-沃魯
語言
主要是以愛沙尼亞語、俄語為主,佛羅語、塞托語則是被認可的地方語言。英文也很流通。
宗教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會。俄羅斯裔則信仰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人種
1,319,133(2018) ,其中愛沙尼亞裔約69%,俄羅斯裔25.5%、烏克蘭裔2%、白俄羅斯裔1.1%、芬蘭裔0.8%,其他約1.6%
貨幣
歐元(Euro,€)
Flag Counter

歷史
史前
人類最早在愛沙尼亞居住的證據與孔達文化有所關聯。在石器時代早期,普利人在派爾努河定居。
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地那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地那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陀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來稱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中世紀
在中世紀,愛沙尼亞是歐洲幾個未被基督化的地區之一。1193年,教皇雷定三世呼籲十字軍討伐北部歐洲的異教徒。來自北部日耳曼的十字軍在里加建立據點。西元10-12世紀,愛沙尼亞東南部併入基輔羅斯,1030年智者雅羅斯拉夫在愛沙尼亞建立了尤裡耶夫城(今塔爾圖)12-13世紀形成愛沙尼亞民族。13世紀初期愛沙尼亞先後遭日爾曼騎士團和丹麥人侵佔。13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愛沙尼亞被德意志十字軍征服,成為立窩尼亞的一部分。
丹麥屬愛沙尼亞波蘭立陶宛聯邦與瑞典統治時期
16世紀末,愛沙尼亞的領土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17世紀中葉,瑞典佔領了整個愛沙尼亞。
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征服愛沙尼亞北部。最早提到丹麥瑞典人的歷史記載是1294年哈普沙盧鎮的法律。愛沙尼亞瑞典人是最早得知的愛沙尼亞少數民族之一。他們被稱為海岸地區瑞典人。
1561年,愛沙尼亞由瑞典帝國統治。
15821583年,南部愛沙尼亞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一部分。
1620年代馬丁·路德的新教傳入愛沙尼亞。
1629年波蘭瑞典戰爭中,利沃尼亞被波蘭立陶宛聯邦攻占。在北方戰爭之後,根據1660年的波蘭立陶宛聯盟和瑞典的奧利瓦條約,波蘭國王放棄了瑞典的王位以及將利沃尼亞正式割讓於瑞典。17世紀中葉,瑞典佔領了整個愛沙尼亞。
俄羅斯帝國統治時期(1721~1918)
1700-1721年間,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與瑞典進行了長期的“北方戰爭”,最後打敗瑞典,迫使瑞典簽訂《尼什塔特和約》,割占愛沙尼亞,愛沙尼亞遂併入俄國。191711月俄羅斯帝國發生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2月,愛沙尼亞全境被德軍佔領。同年1129日,蘇聯紅軍佔領愛沙尼亞部分領土後,在納瓦市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
走向共和國與第一次獨立(1918-194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8225日,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Baron Dellingshansen)領導下發動暴動,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根據191833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德意志帝國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蘇俄將芬蘭、愛斯特蘭(愛沙尼亞)、里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紅軍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之後德國曾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波羅的聯合公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為元首。
191811月,德國爆發11月革命,隨後於1111日宣布投降。蘇俄藉機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試圖收回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於19181128日宣布獨立,國內的德裔居民組建了志願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19192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將軍戈爾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前往愛沙尼亞援戰,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2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蘇聯“自願地和永久地”放棄它對愛沙尼亞領土和人民的主權權利。
19191月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被推翻。191945日至7日,愛沙尼亞制憲大會召開。19202月,愛沙尼亞和俄羅斯簽訂協定,俄羅斯放棄愛沙尼亞地區。
1938823日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規定,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為蘇聯勢力範圍。同年9月,蘇聯和愛沙尼亞簽訂互助條約,規定愛沙尼亞向蘇提供軍事基地,允許蘇聯駐軍。
蘇聯統治時期(1940~1990)
1939823日,納粹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的秘密附件中,兩國劃分了在波蘭和波羅的海的勢力範圍。根據這一秘密附件,蘇聯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並簽訂條約,取得了在戰爭期間占領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並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19406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後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1941614日,愛沙尼亞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成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的占領和吞併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國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儲備。
622日,德國入侵蘇聯,3個星期後即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親衛隊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蘇聯再度佔領愛沙尼亞,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總理約里·烏爾洛特斯宣布成為總統(原總統康斯坦丁·帕茨已於1940年被蘇聯逮捕),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遭到蘇聯的強烈報復。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在立陶宛、西烏克蘭的類似游擊隊戰鬥持續至1950年代),最後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
為了報復愛沙尼亞人參與蘇德戰爭,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從1949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大量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該共和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史達林去世後,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有所放鬆。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繫,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接收到芬蘭的電視節目,但電視要經過特殊修改。戈巴契夫時代,對愛沙尼亞的控制進一步放鬆,該國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198811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共和國享有獨立於蘇聯的主權的聲明,19891月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同年224日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通過了新的選舉法。1989823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發起了「波羅的海之路」人鏈,紀念三國同在二戰中被蘇聯非法佔領,追求恢復獨立。
第二次獨立(1991~)
19902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選舉產生了愛沙尼亞國會。同年3月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主權,並進入獨立前的「過渡時期」。該年5月,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號,並且規定只有經該蘇維埃批准通過的法律才可在愛沙尼亞施行。
1991819日蘇聯發生八一九政變,愛沙尼亞於820日宣布獨立。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劉在芬蘭,以便必要時在芬蘭建立流亡政府。俄羅斯聯邦於8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八一九政變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9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託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於1994年全部撤出,愛沙尼亞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712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愛沙尼亞網路與數位科技發達,至今已經產生了四隻網路獨角獸企業(Skype Transferwise Taxify PlayTech ) 成為炙手可熱的全球新創焦點。
地理環境
地處波羅的海東岸與三小國最北端,毗鄰芬蘭灣,和拉脫維亞及俄羅斯接壤。愛沙尼亞有一些油頁岩和石灰石礦床,森林覆蓋率達47%。愛沙尼亞湖泊眾多,湖泊數量超過1500個,平均海拔僅50公尺。最高峰為東南部Munamagi山,海拔318公尺。海岸線曲折複雜,達3,794公里,有許多海灣和海峽。塔林的Muuga港是歐洲最好的不凍港之一。
愛沙尼亞國土面積45,226平方公里。愛沙尼亞沿波羅的海有很長的海岸線,還有1,521個島嶼。其中最大的兩個島嶼是薩列馬島(面積2,673平方公里)和希烏馬島(面積989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嶼也是愛沙尼亞知名的觀光區。愛沙尼亞的最高點Suur Munamägi位於該國東南部的丘陵,海拔318公尺。愛沙尼亞有約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森林所覆蓋,而耕地面積約有9,260平方公里。愛沙尼亞有眾多天然和人工湖泊,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楚德湖。
氣候
愛沙尼亞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氣候溫和且漫長夏季氣候涼爽,平均氣溫26℃717℃
立陶宛主要城市
1.塔林(Tallinn)
2.塔爾圖(Tartu)
3.納爾瓦(Narva)
4.派爾努(Pärnu)
5.科赫特拉-耶爾韋(Kohtla-Järve)
節慶
愛沙尼亞國定假日及節慶表
11 元旦 (uusaasta)
224 獨立日 (iseseisvuspäev)
4~5 基督受難日 (suur reede)
4~5 復活節 (ülestõusmispühade 1. püha, lihavõtted)
51 春假 (kevadpüha)
527 五旬節 (nelipühade 1. püha)  
623 勝利日 (võidupüha)
624 仲夏節 (Joninės, Rasos)
820 恢復獨立 (taasiseseisvumispäev)
1225 耶誕節 (esimene jõulupüha)
1226 節禮日 (teine jõulupüha)




沒有留言: